痕 墨 《两京十五日》序章中的那场天灾,是史有明载的。《明史·卷九》中记录:“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这看似简洁明了的一段史料,可以引发诸多揣测和怀想。若用法国大文豪亚历山大·仲马的话说,就是“历史是悬挂小说的一枚钉子”。马伯庸先生便是以此为凭,运用天马行空般的文学想象,将史实和虚构巧妙结合,创作出了《两京十五日》这部挖掘自历史缝隙的精彩传奇。 故事一开始,在金陵处理地震事宜的朱瞻基还是个爱斗蟋蟀的皇家纨绔,丝毫没有预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直到他乘坐的宝船被炸、途经的桥梁倒塌,他才明白,有一只权势通天的幕后黑手欲致自己这个王朝继承人于死地。他若是不全力以赴,日夜兼程,在十五天内赶回京城即位,不仅江山即刻易主,恐怕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全。面对一众叛臣叛将的围追堵截,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的朱瞻基,哪怕身为当朝太子,也感到了绝望、无助。幸而一个小捕快、一个小官僚、一个女医师怀着各自的目的,担负起了护送太子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进京的任务。这既是一场奋力摆脱穷追猛打的生死逃亡,也是一段关乎国家安危时运的急迫进程,尤其对这四人团队的成员而言,更是一次深刻改变自己命运轨迹的心灵之旅。 整部小说节奏紧凑,人物个性鲜明,悬念不断。马伯庸的历史作品中常有一个本身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出现,他远在江湖,不涉庙堂,但诡谲的命运会把他拖进重大事件之中。最终,这个非主流人物将为情势所迫,牢牢捍卫他所认为的那份珍贵。《两京十五日》也是如此,男主人公吴定缘本是金陵城里的一个衙役,看似无拘无束,无欲无求,内心却深藏了对自己身世之谜的执着猜想。此人原本没什么“忠臣死社稷”的觉悟,纯粹误打误撞,陷入皇权争夺的惊天阴谋之中。他因贪图于谦许诺下的三百两银子,答应护送太子上京,谁知一路上竟慢慢与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朱瞻基结下兄弟情谊。不过待得大局落定,吴定缘还是作出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选择。 马伯庸的小说极其注重对历史细节准确性的把握。《两京十五日》里,吴定缘向于谦索要三百两银子,然而身为南京行人司中八品官员的于谦哪有这么多钱财给他。于谦灵机一动,打算从锦衣卫身上打主意。当时锦衣卫司库中正好有一笔查处私盐缴获的赃银,“主事把这十二锭银子分成两堆,分别塞进两条木鞘里,那封条一盖……”这就是当时明朝运送银两的基本手法。如果不是对明朝钱粮物资运输的情况有详细了解,是写不出如此周全的情节的。 《两京十五日》选材甚佳,想象合理,从寥寥几笔史料入手,敷衍出一幅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可惜情节设计上与以往作品有重复。比如该作和《长安十二时辰》一样,采用了前跑后追的模式;吴定缘的性格设定与《古董局中局》中的许愿、《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非常相似;男主人公被迫成为白莲教掌门人的桥段更是严重缺乏新意,一看就是武侠小说中张无忌、令狐冲等人遭遇过的惯常套路;作者还在女主人公苏荆溪身上,草蛇灰线地埋设了大量的伏笔,但最后“秘密”揭开之时,反而给人“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毕竟瑕不掩瑜,《两京十五日》呈现了丰富的历史景观和叵测的权势斗争:皇族内部的残酷倾轧,朝廷文武的私利博弈,绝望蚁民的艰难挣扎……加之当时严重影响王朝根基的迁都、漕运、党争、民变等元素也掺杂其间,使得这部小说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尽管只是一部“无中生有”的小说,却依然“真实”再现了明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民生状况,反映了古今共通的人情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