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骏华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二十四节气,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能指导农事与生活,还有着广泛而丰富的民俗学内涵,蕴含着先人仰观俯察所得之“道”与“理”,将“天人合一”彰显得淋漓尽致。这些年,李响无论身居何处,都以自己的方式体验传统节气生活,有“岁时生活践行者”之称。她将多年的研习心得、感悟集结成《似是故人来——岁时生活札记》一书,以二十四个主题,对应二十四节气。其内容关乎饮食、审美、真情与时间的珍贵记忆,或感今思昔,或借景抒情,试图以独特的视角认知、解读节气之美、文化之象。 作者在《自序》中引用唐人李益的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陌上杨柳青,庭前燕归来……从立春到大寒,奇妙的二十四节气犹如故人,为生命与创造而歌颂。作者以节气为经,以风土人情为纬,建构了岁时生活的美妙旋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首篇《立春·梅》到终篇《大寒·案头花不绝》,自然少不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年中不同的花香仿佛从书中飘散……每个季节总有令作者难以忘怀的风物,“若论这个季节的白花,最高调的还是南方阿婆们沿街叫卖的‘夏三白’——栀子、茉莉、白兰花”。如果散发着浓郁花草气息的香味,能唤起我们对自然的亲近之感,那么作者在春季辨识的十种野菜,更是传递了生命的充实与感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故乡,人一旦与植物相处,就会变得平和包容。”《似是故人来》对乡土、大地的敬畏之心,有着返回精神家园之意。 忽见三生旧影子,醒了梦中身。李响认为自己拥有三个故乡:东北、北京和江南。李响出生在辽宁鞍山,自称是世居的关外人。她的先生祖居南京,后迁至宁波。他们共同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的地方是北京。《似是故人来》中,她的思乡、怀土之基调历久弥新,以文字寄托浓重的乡土之情。在李响的笔下,故乡不再是一幅平面画卷,一方水土滋润的思维表述方式,使空间景象在时间中远近高低移动,如同欣赏长条轴卷书画,由散点构建宏章。作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难以割舍对故土的挚爱,多年的游历又赋予了她审视三个故乡的新角度。她还将海外旅居的浮游心情,载入《旅人》《何月不照人》诸篇,可谓视通万里,在异乡找回故乡。我们在欣赏遥望之余,一起感受岁时生活的绚丽多姿。 三伏暑热,三九严寒,冷暖之宜,毫发不爽。一年当中,生活既有“变化”,亦有“不变”之处,而那些“常态”恰是生命的主色调。读书人的生活,离不开书籍,古人有“冬日读经,夏日读史,秋读诸子,春读诸集”之说,经史子集,可以说一年四季都在读书。在《立冬:蒐蠹之乐》中,李响为大家分享了独特的书人书事,追忆那些儿时读过的书,感慨在北京、日本、美国以及网上淘书的乐趣,难忘当年参加奈良二手书市的嘉年华——古本祭,买回心仪的好书,真是萍水相逢觅知音! 每个节气之后的“节令乐事”,堪称一大亮点,文章短小精悍却汪洋恣肆,平淡如水而意蕴深厚。梅花清粥、椿芽蛋饼、粽角艾香囊、赏月纸灯笼……作者跳出了简单的宣讲模式,以个性化、体验式的笔触书写节令中的乐事。比如紧接着《立秋:旅人》,介绍了方胜式信笺的缘起与折法,这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也跟着折了起来,感受“将信纸叠成方胜式,装入信封,收信人看到时,便多了一份心意和郑重”。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各种新兴的即时通信工具被广泛运用,手写信件已经不多矣。沟通的形式虽日新月异,但世间的真情永不改变,犹如“相叠的菱形,寓意心意相通”。 看花开花落,观云聚云散。《似是故人来》的文字充满趣味性,“故人”犹如文化编码而存在,古今交织,激活了历史、生活与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