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岩平 据媒体报道,日前大榭海关查获一批重量28.86吨、来自韩国的“洋垃圾”。这批申报品名为“多晶硅”的货物,95%以上含量不是多晶硅,而是属于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也就是俗称的“洋垃圾”。 如果没有海关的“火眼金睛”,这批“洋垃圾”给相关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不说,流入具体生产过程,还可能导致更为恶劣的“后续影响”。 “洋垃圾”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陆续进口固体废物,主要是为了缓解当时基础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合理利用境外固体废物,对补充国内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加上国内相关垃圾分解技术的限制和相应管理的缺失,进口、堆积、处理“洋垃圾”带来的次生污染比较严重。在此背景下,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即便有制度约束,“洋垃圾”问题依旧屡禁不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巨额利益的驱动。一些国家之所以将“洋垃圾”出口,是因为不少国家严禁在垃圾回收和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并强制企业对垃圾进行再利用。但垃圾处理和再利用费用较高,所以不少外国企业盯上了管理较松的中国市场。而我国一些不法分子就用买垃圾的价格买回这些废料,稍经加工便以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卖出。另一方面,有些“洋垃圾”确实善于伪装、善于规避监管,这次大榭海关查获的“多晶硅”就是“以废充好”的伪装品。有的不法分子则钻政策空子,硬是把“洋垃圾”包装成“原材料”,堂而皇之长驱直入国内。 “洋垃圾”披着“进口废旧可利用工业原料”的外衣进入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风险,也败坏了正规进口企业的名声。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有专家建议,加强立法监管是当务之急。阻止“洋垃圾”落地必须有“尚方宝剑”,建立健全进口、分拣、加工、利用等环节的准入制度,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从源头上杜绝“洋垃圾”入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