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波 王佳 陈朝霞 在宁波,18万持证的残障人士中,2万多名是精神残障,尤为艰难和困顿。 同在一片蓝天,他们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自身饱受精神折磨,也给家人带来无尽苦楚。 这样的至暗时刻,5年前患上被害妄想症的欣悦(化名)经历过、挣扎过。如今的她,破“茧”新生。帮助她和她的120多名病友重塑生活的,是一家位于海曙区古林镇从事精神康复的社会服务机构——卓远愈养中心。 点亮希望之灯,让精神病患走出阴影,共享美好生活。康复路上,欣悦遇见了她和病友渴盼许久的“希望彩虹”。 改变 从拆除5道铁门开始 许多成年人经历过精神创伤的那一刻。很多人“走”了出来,有些人却没有。 5年前,面对婚姻受挫,欣悦陷入了情绪泥沼。因为害怕“被迫害”,她将自己深深“锁”在屋内。父母放置在门外的食物,她从未取用,只吃一种食品——方便面。家里囤积的方便面能铺满客厅。 “令人痛心的是,她不承认自己生病了,拒绝就医,拒绝入院,没有系统治疗。总在不断服药、停药间打转,孩子的身体机能、社会功能严重衰退。”为了“唤醒”女儿,欣悦父亲四处打听,希望能有一个机构帮到他们。 几经辗转,他结识了陈红辉,卓远愈养中心的负责人。 2014年,有医学背景的陈红辉组建专业团队,探索精神康复新模式;2015年,他们在镇海开设了镇乐康福苑,继续大胆探索,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精神残疾人康复模式,康复率达到70%;2018年,团队与正加速精神残疾康复转型升级的海曙区对接,对古林镇一家康复中心进行运作管理,也就是卓远愈养中心的前身。 欣悦父亲找到陈红辉时,他正“接手”中心不久,中心已有大的改观。 院内是一个有花有草的庭院空间,是中心为精神残障患者打造的“疗愈花园”,可以搬运花木、浇水施肥,参加园艺劳动“以工促疗”。 “这或许可减轻女儿对入院就医的排斥。”欣悦父亲的欣喜,得益于陈红辉的一个理念,做好精神残障康复,“有温度”还不够,必须朝着“有尊严”进发。 陈红辉接手后的第一件事,是将院内的5道铁门拆除。 出于安全考虑,原先病区做了分割,界限便是一道道铁门。“病患自主生活越少,对他的康复越不利。”陈红辉大刀阔斧将铁门一一拆除,带领团队新建改造住宿环境,率先采用“开放式”管理,并开发实施地感、床感技术,以记录病患的行为轨迹,时时观察,不予束缚,又确保他们的安全。 卓远愈养中心的环境和理念,让这位绝望中的父亲看到了希望。 重塑 搭起独特的“康复桥” 初入中心,欣悦有些抵触,但随着多样化、链条化康复治疗的展开,她渐渐配合、主动康复,大半年后,病情明显好转。 为了帮助欣悦更好回归社会,和对待很多能够“自理、自控、自立”的康复期患者一样,陈红辉创设条件,“聘请”欣悦担任助手,任职中心办公室。 角色的转变,让欣悦更有机会接触中心实施的康复模式,严父式管理、慈母式照料、多样化活动、规范化训练,日复一日,不曾间断。 “很多细节,充满温暖。”欣悦说。小到一个暖瓶,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中心购入智能饮水设备代替,水温常年保持在38℃。对于不愿服药的病患,医护人员想方设法,通过心理辅导、合理剂量、采用人性化方式让病患接受。每名病患的病史状况、性格特点、康复效果,都有了解和记录。 奇迹时刻,是专业力量在闪光。除了引进专业医生,陈红辉请来了专业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治疗师,根据心智障碍者的不同状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生活常识课程,模拟抗压和运动康复、职业康复等训练,“患者致病原因有先天和后天,症状有幻听、狂妄、暴躁等,对待每一名病患,不仅是药物,每天的饮水、餐食、运动等‘剂量’也必须精确。”陈红辉说。 欣悦多次接受模拟抗压训练,“不是一味地抚平、迁就。”欣悦说,在VR应用中,她被“带”到很真实、很立体的生活场景,“比如,在超市购物时发生口角,我即时的言语、表情等反应,都有老师在旁观察,随时调适,帮助成长。” “治疗,应该是为了病人更好地生活。”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中心以物理和心理康复等科学方法让精神残障人士成功戒烟,成为全国首个无烟化管理的精神康复托养机构。“精神残疾人吸烟危害比正常人群大,但戒烟很困难,我们团队就是要对最难的人群做最优的服务。”陈红辉说。 卓远愈养中心自2018年6月成立以来,零安全事故、零复发,有120多名精神残障人士康复回归社会。欣悦在中心结识的好友康成(化名)是其中一位,去年康复出院后找到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有了一定收入。“虽然不多,却意义重大,这份简单的幸福在别人看来可能司空见惯,却是我们一家人渴盼许久的。”康成家人说。 坚守 凝聚爱的力量 “改变一个人,改变一家人。”在看到欣悦和父亲携手走出中心的那一刻,陈红辉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由于误解、不解,精神康复,是很多人不愿触及的一个领域。有着自己红火的贸易公司的陈红辉,毅然闯了进来。“事情,总得有人做。我有专业知识,愿意将精神残疾人康复这件事做真做实做好。” 在残障人群中,精神障碍患者在治疗、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困难,其家庭也非常脆弱。 辗转求助中,欣悦父亲碰到过许多正经历“绝望”“苦熬”的家庭。 感同身受,协力合作,才能避免不幸的传递与悲剧的扩大。 卓远愈养中心两年间接收治疗了300多名病患,很多是低保或低保边缘户,不少还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中心收取的费用基本仅够覆盖个人的康复治疗,为了维持中心运转,陈红辉每年自掏腰包填补缺口,还为病患购买保险。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守护好这个“家”,早在1月21日,陈红辉便启动了中心“封闭式”管理,暂停访客探视。100多名病患的生活、治疗,全压在了这位“大管家”身上。防疫物资短缺,设法筹措;工作人员情绪波动,耐心疏导;病患突发疾病,陪同就医。 2个多月,陈红辉寸步不离,忙碌时,方便面对付,一件棉袄一穿数十日,白发更是平添几许。“再艰难,都得坚持。”疫情防控期间,惦记着院外维持期病员的药快接续不上了,在拿到通行证后,他立刻带着工作团队送药上门。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坚守的背后,多股力量在加持。 “口罩最紧张时,市康复医院‘匀’了些给我们。”陈红辉说。 2019年,卓远愈养中心接受了宁波市志愿者协会授权,与宁波市康复医院开展协作。背靠市康复医院27名医护人员以及康复治疗师的人才资源和专业医疗设备,中心的病患能定期接受由这些专家组成的志愿队伍提供的义诊、心理介入以及肢体康复等专业化服务。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为了更好地帮到精神障碍患者,减轻中心运营压力,海曙区政府召集区卫健、消防、住建、民政等部门以及古林镇深入中心展开“三服务”,努力协调中心运营当中遇到的难题。 党委政府的关心,让病患的康复更有保障。陈红辉满怀信心,打算集合更多的爱心力量,深入开展职业培训,为精神障碍康复者寻找辅助性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 这份坚持,必定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