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渚小镇“相见欢”

马渚西横河闸
在斗门爱国增产水闸,记者采访当地老百姓

    

    

    

    

    顾 玮 文\摄

    

    2020年盛夏,我回到余姚马渚,回到运河畔。

    柳绦深垂,一树蝉鸣,纳凉的老人用蒲扇摇出了“清平乐”;静水深流,两岸烟火,不息的运河以光阴传唱着“相见欢”。一如40多年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既有火车之利又有运河之便的马渚小镇,一派繁荣。绿皮火车带着人们奔赴余姚城、绍兴城、杭州城乃至更远的远方;而蓝绿色的汽油航船就像“水上公交”,顺着河流把人们送入邻近的乡镇。

    对我来说,运河连接着外婆家。当时在马渚供销社工作的妈妈,经常在埠头把年仅五六岁的我送上航船。独自的航程开始了:先是坐在船舱里看一会儿连环画,随即被“突突突”的马达声勾走了魂,跑到船头看看激起的浪花,再跑到船尾眺望两边的堤岸被浪花冲刷了一遍又一遍。运气好的时候,会看到对向驶来的柴油货船,第一艘是装有动力的拖轮,后面挂着几条或十几条驳船。这种船上装的多是黄沙等重物,船帮吃水很深,我免不了操心河水会不会漫进船里。等看够了河道景致,再回到船舱里。长长的木条凳上,坐着的都是去走亲访友或赶集的人,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汽油航船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航船是有固定抵达时间的,估摸着差不多时,我会早早地收拾好书包,时不时地瞄一瞄船舱两边的小窗户,其实离外婆家尚有二三里地呢。

    镇上这条河叫马渚中河,又称饮马河,是迤逦千载的大运河的一段。马渚为千年古镇,本地人引以为傲的是它从秦时明月中走来。旧志记载皆曰:“秦始皇东巡饮马于此,故名马渚。”自唐至清,马渚皆属云楼乡,民国初始建制马渚乡,慢慢发展成镇。马渚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河道载来了商船,贸易造就了繁华。听镇上老人言,曾经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市,商铺面河而建,廊篷一直延伸到河边,南货店、香烛店、剃头店、中药房……热闹的市面,深藏着运河小镇人家的殷实。

    记忆中小镇的繁华,如今在史料记载和专家口中得到了佐证。

    余姚市文保所副所长叶凯打开电脑,让我们先从熟悉地图上的运河开始:“古代,人们如何从曹娥江抵达姚江?西边从上虞进入有两条运河:北线称虞余运河,南线称四十里河。南北两线在历史上一直是交替使用或者同时使用的,这主要与上虞县城的位置有关。上虞秦时置县,县治在百官,因此,当时北线沟通姚江的必要性更强。虞余运河流经马渚镇,既然有秦始皇曾饮马于此的传说,可见秦始皇南巡是沿着这条运河而来的。南线的四十里河,据记载是两晋时开凿的,运力大大强于北线。大多数人改走这条河道后,经济中心随之转移,及至唐代,丰惠就成了上虞的新县城。一直到1954年,萧甬铁路修建后,铁路的作用大于河运,县城又迁回百官。上虞县城有这样的一个来回变更,跟运河是很有关系的。”

    叶凯介绍,2006年以后通航的杭甬运河是沿着南线四十里河而走的,不过姚江进行了拓宽和裁弯取直。余姚境内的北线虞余运河由湖塘江与马渚中河合成,如今是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整修,80年代初完成。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对运输的需求大增,这条河道变得十分重要。但仅仅过了十年,衰落再度降临,因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时代来临了……

    看来,我有幸见证了运河小镇马渚的一段灿烂的“青春岁月”。

    岁月留痕,运河上的碶闸等水利设施是运河辉煌时代留下的标志物。在叶凯的带领下,我们前往马渚镇渚山村西横河闸。

    马渚横河在《嘉泰会稽志》中有明确记载,是利用当地的湖泊沼泽,经人工整理后形成的运河。西横河村,清光绪以前即建有堰坝,后改建为减水闸。1951年,将原有减水闸改建为三孔水闸。水闸傍山,右侧又增建一处人力拖坝,仍保留右岸清光绪年间重修的实车坝。

    1968年,在原车坝处建造厢式船闸。船厢长30米,宽15米,上下游均为摇门式木闸门,宽3.1米。并备有14千瓦电动机,作翻水补充上游水量用。1983年7月,马渚中河作为杭甬运河甲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西横河船闸改建成杭甬运河40吨级升船机站……

    类似的运河标志物还有马渚镇斗门村的一新一旧两个碶闸。斗门以前分属丰乐、云楼二乡。斗门老闸自古有之,南宋嘉泰年间即有相关记载。明嘉靖年间修建斗门堰,后废。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现存的斗门老闸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处升船机闸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

    小心翼翼沿着河滩走到稍远处,就能看到桥栏上的“九大胜利桥”“爱国增产水闸”等字样。时代印记一目了然。

    这三个闸,在空间上南北呼应,发挥着航运、节制的作用,是沟通姚江与曹娥江的重要枢纽之一;在时间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此段运河水利航运设施技术的演进过程,为运河发展变迁提供了一个截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河运功能的逐渐衰落,加之杭甬运河改走南线,船只基本不见。西横河闸和斗门二闸的升船机都逐渐废弃,但水闸依旧发挥功能。

    草木深深,残留的升船机的轨道像数条巨大的破折号,连着历史,伸向未来。

    很多人的记忆中,留有这条河的影子。年少的我,曾住在运河边的一座木构小楼里。每天清晨,在河里扳罾的大叔总是笑着和我打招呼。他每起一网,大点的鱼随手扔进鱼篓,而小虾米就慷慨地赠予我。我将它们放入搪瓷杯的开水中,瞬间红了虾须,然后剥壳细细咀嚼,虾肉带着一丝丝甜香。这种无师自通的吃法,大概是清清河水带给我的灵感吧。

    我日复一日地流连在运河边,从清晨到黄昏。“大饼哥哥,等等我……”仿佛就在某一天,一群顽童用带有钩子的铁杆推着铁环,在运河边的马路上叮叮当当地你追我赶,最终隐没在巷子深处,最终各自奔赴他乡。

    有时候,我们怀想一个地方,不为风景的美好,不为建筑的价值,只是想要感受被时光浸润过的人们最初的生活模样。这种怀想如今落在了规划上,这就是马渚镇古运河风情街项目。核心景区、旅游观光公路、步道等慢行系统的打造,让我对运河小镇的未来充满遐想。

    运河,流经小镇,也流经城市。一路向东,沿姚江东行入余姚城后分为侯青、中舜、最良三支拱卫双城。余姚城的发展同样与运河休戚相关。运河带来的物资、人员、文化、思想等,也让这座城市成为“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

    运河,继续一路向东,达海通天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