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近日,一条视频刷屏:高铁上一女子的座位在靠窗位置,被邻座男子的行李和餐桌挡住了去路,该女子要求其让行,男子断然拒绝:“你走你的,我没有给你留路吗?你怎么过是你的事情,不要问我。”还毫不客气地回怼女子,“你难道智商有问题吗?我有为你服务的义务吗?”该男子行为让不少网友愤怒(10月20日澎湃新闻)。 对此,12306热线工作人员回应称,过道是公共区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男子没权利阻止内侧乘客进出。工作人员还表示:协调不成的话,可同列车上的乘警、列车长等沟通,若涉事者不配合工作,铁路部门会视情况对其进行限制乘车等处罚。有网友据此认为,不仅应该处罚,而且要加大处罚,使其树立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缺乏是当前社会一个普遍性问题,通过惩戒使规则深入人心,十分必要。但规则本身并不是万能的。比如说,人们对规则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时间,还存在认识梯度的问题。而且,把一切问题规则化,社会的运行成本会高得无法想象,因为以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不可能制订一个无处不包的规则体系,更不可能建立一个无时不在的惩戒体系。 很多规则问题的背后是道德。大量社会问题的发生,看似与规则不健全、规则没有深入人心有关,但事实上涉及社会基础秩序问题。而社会基础秩序,很大程度是通过道德形成的共识构成的。就拿“高铁过道上让行”这件事来说,有几个人会把问题想得那么复杂,想到制度有没有规定,不让会受到何种惩罚?在人们看来,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让不需要有理由,不让才需要找理由。这是一种道德自发。 当前道德出现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道德论泛滥化,只要看到一个问题,立马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抡起大棒,指责对方不讲道德、没有素质。另一方面则是道德问题规则化,一旦道德失灵了,就想到了规则,想到惩戒。这么做看似过瘾,其实会把问题复杂化,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无助于基础秩序的构建。 有网友指出,听了当时双方的对话,女士的说话态度有些让人不舒服,如果换作自己,可能也不会痛快地让行。事实上,当前社会发生的许多问题,与沟通方式有关。过去有句话叫“有理不在声高”,而现在很多人推崇“理直气壮”,一旦感觉有理,往往会用一种生硬、傲慢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强调理所当然、理当如此,有的还会表现出“刺猬人”状态。其实,换一种方式,多一点微笑,结果可能就会好得多。温和表达态度,适当放低姿态,少些理所应当,多些理解尊重,与人为善其实也是一种道德。 回到上述问题来,“我有为你服务的义务吗?”有,当然有。但是在公共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找不到明文规定的,不可能指望通过规则去解决一切问题。即便有着规则,也不能“挟规则以自重”。义务其实还有一种,那就是出于对基础秩序的认同,出于与人为善的换位思考而表现出来的道德自觉。这种义务看似柔软,其实更为可靠,更有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