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小明 谈井头山的保护和申遗、讲宁波建城1200周年纪念方式、为慈城抱珠楼的开发利用出谋献策……近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15周年之际,冯骥才先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冯骥才虽然已经78岁高龄,但高大的身躯依然挺拔。落座后,他愉快地回忆起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第一次来天津演出时的情景,时隔20多年,他仍能脱口而出演员的名字和当时演出的剧目。 虽然远隔千里,冯骥才对于家乡一直特别牵挂。在今年井头山遗址成功发掘时,他第一时间通过在甬亲友送上祝福并给予高度评价。冯骥才自豪地向在座的客人、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介绍:“我的家乡了不得!河姆渡遗址将中华文明推到了7000年前,这次井头山遗址又将历史推到了8000多年前。”冯骥才说,井头山遗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兼有两种文明的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下一步要梳理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傅家山等遗址历史发展的脉络,邀请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在学理上说明白、讲清楚,然后再研究保护与申遗、开发和利用等问题。 当得知明年是宁波建城1200周年时,冯骥才先生建议发动宁波的学者,编一本精美的图志,以图为主,配以文字,从井头山开始,把宁波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冯骥才饶有兴致地说,宁波的冯氏一脉是从唐代开始振兴,算起来与宁波建城的历史差不多。他说,宁波冯氏始于汉末忠贞公冯冕,他是东汉开国名将、“大树将军”冯异的六世孙。东汉建安六年,冯冕任句章令,后因三国混战,无法返回北方,遂隐居于慈城。冯氏后来屡遭战乱,四处逃散。唐朝中叶,冯氏在慈城再度振兴,而且文脉昌达,到清末共计出了57名进士。他说如果以建城1200周年为契机,从一个姓氏的变迁来看城市的发展脉络,很有意思。 冯骥才一直关心慈城抱珠楼的保护利用情况。抱珠楼是道光年间浙东著名的藏书楼,是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建。得知抱珠楼得到进一步保护后,他十分高兴,说保护利用抱珠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建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就没有什么特色。可以考虑建一座“荐书馆”,收藏社会各界人士推荐的书,荐书人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写几句荐书理由。荐书人既可以是知名学者,也可以是普通百姓、在校学生。这样的图书馆有温度、有思想,很特别,还可以带动阅读。冯骥才说,他愿意发动他广泛的“朋友圈”为抱珠楼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