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洁员郑宏康“复活”传统砻谷机

郑宏康用自制的砻谷机给谷子脱壳。(朱剑庆 陈朝霞 摄)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朱剑庆 

    

    这几天正是稻谷飘香的收获季节,在余姚阳明街道姚驾桥村,村民围着一台传统砻谷机,看着砻谷机主人郑宏康给大家演示砻谷机为稻谷脱壳的过程,感到非常新鲜和惊奇。

    砻谷机是20世纪60年代宁绍地区乡村普遍使用的碾米工具,农户用它去除稻壳加工大米,并与舂米的石臼和米筛配套使用,制成糙米,砻出来的大米烧的饭特别香,给老一辈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年69岁的郑宏康是姚驾桥村的一名普通保洁员,用巧手让砻谷机重回现代生活,源于他的乡村情结。“今年五一假期,我带孙女参观余姚博物馆,看到展柜里陈列着记忆中的好多农耕器具,唯独没有砻谷设备,于是心里便萌发了造一台砻谷机的想法。”郑宏康说。

    郑宏康说,“以前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要将金灿灿的谷子脱壳去皮变成白花花的大米,必须经过砻谷、舂米等多道工序才行,祖祖辈辈就是靠着传统单一、粗糙繁重的方式求生存,砻谷就是其中的重体力活之一。”郑宏康表示,时过境迁,自己想重新制作砻谷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想让乡亲们多一个了解和感受厚重农耕传统文化的载体。

    回到家里,郑宏康立即行动。他首先请教了村里几位80岁以上的老农民,深入了解砻谷机的构造原理,还跑到隔壁梁堰村,向当年技艺精湛的木匠和篾匠师傅讨教。

    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由于没有实物参考,郑宏康只能从模糊的记忆里努力去还原。“制砻需要楸木、竹子、不锈钢管等基本材料,先将竹篾片织成砻圈,砻圈中用凿子凿出许多木齿;再制作木质上下两臼,上臼中间还得留一个口子,稻谷从中进入,经人工拉动磨转,脱壳成糙米,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郑宏康介绍,那段时间他每天苦思冥想,常常连吃饭、干活、睡觉都惦记着,前后历时半年多,“一次不行就推倒重来”,经历了多次失败,终于研制出一台外形像石磨,由上臼、下臼、木盘、推柄、支架等组成的木制砻谷机。

    其实,郑宏康是远近闻名的“泥雕达人”,研制砻谷机是他最近的“转型之作”。“我自幼就爱好涂涂画画和捏动物造型的泥塑。”郑宏康说,在家人的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他自费购买材料,陆续把水牛、腾龙、老虎等动物形象以及《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用泥塑的方式“搬”到现实生活中来。如今,这些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雕像作品摆放在他家门口甚至屋顶上,经常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这段时间,郑宏康精心制作的传统砻谷机又成了“网红”,被乡亲们“围观”。“看到大家通过这台砻谷机仿佛触摸到往日的时光,留住淡淡的乡愁,我非常开心。”郑宏康笑着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