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翔 近日,山东一记者因发监督报道《济南部分公园内餐馆价偏高问题》而被移出工作群事件持续发酵。尽管涉事官员向当事记者道了歉,也重新把记者拉进了群,但网上抨击之声依然不断。 这一工作群本应是通报情况、协调沟通、解决问题的平台,涉事官员本应尊重、理解、支持记者工作,却因记者发表监督报道将记者移出群聊,既不明智,也不应该。毋庸讳言,在舆论监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的当下,仍有个别单位和个别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缺乏正确认识。 在现实工作中,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大抵可分三类:一类是开放型的,真诚对待舆论,坦诚接受监督,妥善解决问题;一类是警惕型的,怕曝光担责,不愿与新闻媒体打交道,信奉“惹不起躲得起”,能回避则回避;还有一类是抵触型的,把曝光当“污点”,把记者当“恶人”,特别是对“负面新闻”及其爆料记者“既怒又恨”。 很显然,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应该是开放的、坦诚的、谦虚的,但为啥仍有个别单位和个别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心怀芥蒂,甚至抵触?这既因其对舆论监督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更多的则是私心作祟。比如,问题曝光后,有的怕影响单位的形象,有的担心被上级组织和领导批评,更有甚者怕追责问责,影响个人的“乌纱帽”。 一个单位或个人对舆论监督的态度不同,工作结局和效果也大不一样。对舆论监督越开放、越坦诚、越敬畏,就越能有效解决问题、平复事态,越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而对舆论监督越抵制,把问题藏着、掖着,听不得嘘声、见不得爆料,一个小事件也可能酿成一起“大舆情”。就像“记者被移群”式的社会舆情,其教训值得记取。 毛主席曾经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把权力送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这都表明,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既是立场问题,也是端正权力态度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的范围更加广泛、作用更加凸显。任何单位和党员干部,对待舆论监督,都应持欢迎、开放、包容的态度。那些“老虎屁股摸不得”、动辄将批评者“移群”的官僚作风可以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