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英)玛丽·比尔德 译者王 迪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期2020年8月 |
如果说“笑”是人类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那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自己会被逗得捧腹而笑?自己的笑和古人的笑有何区别?《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和《庞贝》的作者玛丽·比尔德写就的《古罗马的笑:演说家、弄臣和猴子》一书,让读者不仅了解笑在古罗马的核心位置及其文化内涵,更可以从古罗马穿越而来的笑声中窥见今日笑的规则和文化。 在古罗马的演说专著、小说剧本、人物传记中,保留了大量关于“笑”的内容,透过这些“笑”的记录和演绎,玛丽·比尔德解读出了古罗马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态、行为和传统、宫廷生活等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探知到过去的“笑”与现在的“笑”的不同之处,以及笑的规则和文化的演变过程。 笑,在古罗马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笑可以是攻击他人的方式,笑可以是反抗压迫的表现,笑也可以作为揭示权力差异和生存处境的标志,笑甚至是描述皇权的话语中十分重要的方式。但普通的古罗马人真可以让“笑”这种最不可控的身体反应随意释放吗?答案是否定的。笑代表着对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应该恰当地遵守关于笑的社会规约。 谈及古罗马笑的历史,演说家是不可忽略的。玛丽·比尔德通过西塞罗、昆体良两位演说家留下的专著和故事,解读了古罗马精英阶层的笑的规则和文化。他们重视锤炼演说语言、修辞技巧等,以提高“幽默”在演说中的作用和影响,希冀获得听众的好感,缓解演说的严肃感。 《古罗马的笑》既是一部“笑史”,也是一部社会文化史。 (推荐书友:李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