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峰 余姚市委报道组 谢敏军 通讯员 姚维 早春的梁弄,乍暖还寒。 连日阴雨后,3月2日,阳光透过云层暖暖地洒下来。羊额岭下的横坎头村,树木参天、绿意可人。 踩着青石板一路向前,出现一栋浙东明清风格的建筑,便是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一抬头,眼前就是巍峨的八百里四明群峰。 记录峥嵘岁月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为木结构民居,左右翼楼与正楼以檐廊通连,中间是鹅卵石铺砌的庭院。 “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讲解员何湾湾对记者说。 1941年5月至9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党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900余位指战员分7批南渡杭州湾到达三北地区。1943年8月,以谭启龙为书记的浙东区党委进驻梁弄横坎头,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心脏”。 旧址内共展出浙东抗日根据地有关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七方面内容。一把锈迹斑斑的马刀、一张斑驳的烈士生前照片、一件褪色破旧的军装……陈列的物品将参观者带回烽火连天的岁月。 愿拼热血卫吾华!“我们的革命先辈以四明山为中心,建立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燃起,为全国抗日之火助燃添薪。”何湾湾介绍,在浙东抗日根据地,革命武装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大小据点110余个。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于1945年9月底开始北撤,只留极少数骨干坚持斗争。 “从建立根据地到北撤短短4年时间,浙东抗日武装发展到1.5万余人,开辟和建立了4个专区、16个县级政权,所辖人口400万。”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科科长张志伟说。 传承红色基因 “有一种生命,可以定格在最美的青春;有一种精神,可以穿透岁月的迷雾,激励后来人。”张志伟说,一代代老区人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 “战争年代,梁弄人民‘送儿送郎上战场,送粮送衣送情报’。老区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薪火相传。”退休后致力于浙东抗日根据地历史材料收集的梁弄镇党委原副书记吴国强说。 识大体、顾大局,梁弄人民的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从战火年代延续到建设时期。碧水悠悠的四明湖,就是老区精神的“见证者”。 1958年,1.5万多亩肥沃的良田变身湖底,30多个村庄的村民举家搬迁。“梁弄人民全力支援四明湖水库建设,换来了周边33万亩农田‘倾盆大雨不受洪,旱来湖水满田流’的幸福场景。”吴国强说。 改革开放后,梁弄全力发展工业。1996年,四明湖水库被列为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高速发展的工业不得不“踩下急刹车”。为保护“大水缸”,梁弄55家企业陆续关停或外迁。面对“关了企业,财政怎么办,人员怎么安置”难题,党员表率在前,引进来料加工企业,引导特色水果种植,最终实现搬迁关停企业职工全部再就业。 梁弄镇党委书记蔡亚红说,近年来,梁弄推进“联六包六”党员服务群众制度,每名党员联系6户群众,包干意见收集反馈、矛盾纠纷解决、重大事项传达、违规事项劝阻、结对共建帮扶和惠民政策宣传等6项工作。 奔向全面小康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梁弄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步履坚实。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强调要发扬老区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将梁弄建设成“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 备受鼓舞的梁弄人民以红色为引领,利用绿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大家开办农家乐、经营民宿,“无中生有”发展出以樱桃为主打的小水果产业,先后引进台湾健峰培训城、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四明湖国际会议中心等,打造以会议、培训、旅游等为引擎的绿色产业体系。随着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梁弄成为国内智能经济交流的高端平台之一。 2018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牢记总书记嘱托。梁弄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文化,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去年,成功创建为省特色农业强镇和省首批4A级景区镇,商贸旅游持续发展,梁弄大糕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获批国家4A级景区。 横坎头村更是实现跳跃式发展。“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举突破4万元,比2017年分别增长292%和46%。”横坎头村党委委员邱民波自豪地说。 “百年之后,国富民强,海晏河清”,70多年前,革命先辈怀着这样的梦想,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今天,站在梁弄狮子山巅的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远眺,被粉红色樱花簇拥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清晰可见,不远处的正蒙街车水马龙,挺拔的红岗劲松下,设施农业大棚连绵起伏,背后,则是碧波荡漾的四明湖。 青山绿,初心红!盛世如斯,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