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熏风吹散少年梦

——评长篇小说《蜀葵1987》

    

    

    

    

    

    

    痕 墨            

    

    “这个夏天给秦陡岩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校园里的事了,而是圆舞滨沿滨隙地到处开遍了蜀葵。这是鸟衔籽种下的野地蜀葵,本来花色粉红或紫红的蜀葵发生了普遍变异,成了花瓣带隐隐血色的大黑蜀葵。”小说《蜀葵1987》用一种夺目的意象将读者拉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那是一处偏于郊区的地界,名为“圆舞滨”,那里有耸立的工人新村,有一群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年轻人,还有他们正肆意挥洒着的无限青春……

    笼统来说,《蜀葵1987》是一部具有“回首犹重道”性质的长篇。顺着文字铺设而成的桥梁,作者折返到了主人公秦陡岩青春盛夏来临前的喧哗与躁动时刻,看见了一大片疯长的蜀葵正以汪洋恣肆的气势勃发着自己的生命力。而这蜀葵横生的夏季就是秦陡岩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转折点:因为令他内心涌动复杂情感的丁芬芳、虹、沈桐等女孩是那样的变幻莫测,而已经步入了社会的甘婷婷、潘海礁也同样令他捉摸不透。似乎在这些人当时的生命主题中,没有特定的关键词存在。秦陡岩唯一知道的是,自己是如此的年轻,拥有在学业、职业、情感、人生上的各种选择权。可是,他和同龄人又仿佛被什么东西所桎梏。那时,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些年轻人成长生活的“工人新村”,一方面是民居基地,另一方面,也完全可以想见,在那个年代,“工人新村”是工人阶级幸福生活的完美见证,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投射。然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这些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到底还是希望自己能走出去,离开“圆舞滨”,去“有更多赚钱机会”的深圳,甚至去只存在于别人口头炫耀中的“另一个世界般”的纽约、巴黎……

    作者禹风扎扎实实地写了一个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但他没有像很多“海派作家”那样,动辄就精雕细刻于老弄堂、石库门,并借此凸显城市景观与人文心理,强化一种文化标识。作者有自己的创作目的:怀旧,回忆,书写他们那一代年轻人的个性选择。至于城市,始终只是小说人物上演一幕幕悲喜剧的布景,没有喧宾夺主,不曾本末倒置。而即便如此,作品依然展现出浓郁生动的地域风貌,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圆舞滨”特有的时代氛围和生活情境。与此同时,秦陡岩与他周围那些同学、伙伴、师长的故事也缓缓铺展:情窦初开,懵懂少年对爱情不能自已的迷恋与沉溺;大学毕业,面对原生家庭,是去是留的幽深困扰;放眼未来,明明道路就在脚下,内心依然充斥着抉择之苦……当然,小说用墨最多的还是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作者并不避讳秦陡岩别样的“多情”。他心仪那个活泼爱笑的沈桐,但又发现自己对女同学虹也别有情肠。然而这两人对他始终若即若离,甚至到后来变得渐行渐远。就在秦陡岩的爱情如不系之舟慌乱漂浮时,原本和他毫无交集的丁芬芳蓦地闯入。秦陡岩觉得自己对爱情是有要求的,不会造次,不会轻浮,所以他疑惑自己怎么就听从了身体的驱使,做起了丁芬芳的小恋人。相比之下,丁芬芳则很清楚自己和秦陡岩的关系,既无关心灵和精神,也不存在交易与博弈,他们只是太年轻,太孤独,太不知所措。而对丁芬芳这样的女孩而言,所有的“不如意”其实来自被“圆舞滨”死死圈囿住时的束缚感。所以她毫不珍惜父亲遍求亲友才为她找来的安逸工作,决意远走高飞。

    没有时代的英雄,只有时代的凡人。当那些最具活力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满足于原先稳定的文化系统和空间秩序,开始满心向往着外面的精彩世界时,变革就迫在眉睫了。小说最后,秦陡岩意兴阑珊,心绪浮动,他分明又看见了那满地疯长的一簇簇蜀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