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连续剧《小舍得》剧照 |
作家鲁引弓的“中国教育四部曲”丛书包括《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小痛爱》,此系列小说聚焦“低龄留学潮”“教育抢跑与教育生态”“教育公平”“爱的缺失与爱的教育”等话题,全景式再现中国的教育现状,旨在带领焦虑的中国家长们来一次放松的“深呼吸”。继《小别离》《小欢喜》搬上荧屏之后,电视剧《小舍得》同样探讨家庭教育,这次它聚焦“小升初”,向观众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该如何建立起理性的亲子关系? 5月5日《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发表了一篇对《小舍得》原著作者鲁引弓的访谈。鲁引弓说:“全民小孩集体补课,以前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碰到过。之所以《小舍得》引发热议,一个是涉及千家万户,孩子是未来,教育是关于未来的话题。二是因为这是新现象,说明教育生态发展很快,家长的经验跟不上了。成长是未来完成的,人永远在学习。有这观念,那今晚作业没有完成又怎样?不需要对孩子这么焦虑。太多家长跟我反馈不应该做怪兽家长,电视剧让他们和生活对应了。希望我们在大时代里做自在的小人物,这需要更强大的心理,更勇敢的精神。” 幼儿园有星级,初中有民办公办,高中分普高与职高,普高省重点居首,大学更闪烁着985、211。家长的目标让孩子一路重点,抵达世界500强,然后做总裁、高管,过美好生活。这段旅程,仅仅一路课外培训,还是兼顾看风景然后到站? 笔者是过来人。小女读宝韵音乐幼儿园、惠贞书院、效实中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放弃牛津读研,以管培生入职上海一家著名企业。管培生是集团未来高管培养对象。回望来时的路,结合观剧《小舍得》,笔者首先有一个感触,那就是: 呵护天赋,鼓励自主选择。 孕期,笔者发现婴儿踢的节奏跟电视里庆丰收鼓声一致。经夫君证实,确定娃有音乐天赋。听过许多莫扎特古典音乐,哄她入睡用舒伯特摇篮曲。小女后来上了宝韵音乐幼儿园,学扬琴。惠贞小学期间,天一阁主人范钦后代香港范鸿龄先生赴甬,对民乐演奏《女子十二乐坊》赞不绝口,后来小女有幸随团到香港弘立书院演出;初三时,小女说理科拖后腿了,她自己去联系培训班老师。小女进了效实理科创新班,一次物理没考好,在操场淋雨。夫君说转文科班,有舍才有得,合适就好。高考后填报志愿,小女想读经济又觉得跟钱太近没文艺范儿。亲戚赶来鼓劲:从资本角度看社会,是站在山巅看世界。你很大气,选择金融没错。 笔者是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双重身份追剧《小舍得》,有更深感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学习与特长两不误。 《小舍得》里,夏欢欢是不喜欢学习的,她一做作业不是想吃东西,就是想上厕所。她的补课效果一直不好,应该是源自抵触情绪。 让人走得长远的,是喜欢,是热情,是爱。笔者今年执教初一,上一届学生初三毕业还历历在目。孩子们自己设计标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他们上课时激情飞扬,活动时欢声笑语。一堆学霸中,有在对答中能与老师高峰对决的,有神态纯粹目光清澈的,有初一就在《语文报》发表作文的,有在上海《萌芽》杂志阅读中,让语文向文学提升的。优秀是一种长期努力的习惯,每一届都有学生印证。对学习保持好奇与乐趣的学生,家长一定热爱生活与学习吧? 三年前的学生刚经历高考,回母校看望老师时笔者发现:那些特长学生,多了一份竞争力。凭着拉丁舞、器乐、田径,他们考上的专业与特长爱好对应,显得更开心,还有因为较早地选择了方向,言谈之间就更自信、练达。读书的时候,他们付出的是双份努力。家长除了财力,需要目光长远;孩子们由于当年学业上不显山露水,心里承受的也更多一些。 当剧中田雨岚为儿子颜子悠的课外培训而抓狂时,剧外的现实同样形势严峻。据不完全统计,笔者所在街道注册在案的就有几十家培训班,还有众多“地下游击队”。许多学生双休日没有休息,就泡在补课班里。笔者所在的两个班级在中考前一星期,有三至四个学生去一对一补课,这几个学生都没有考好。当时问家长出于什么考虑,家长说:交了年费,还有三四万元没用掉。对方又不肯退款,不补白不补,就一对一把钱花掉。有缺才有补。不知道孩子缺啥,就去补了。补课有补优、补差与赶进度之分,上课的方式也有优劣之分,师资更是良莠不齐。有一些孩子,他(她)要补的不是课,而是态度。态度不好,他(她)只是换一个地方去消磨时间。冰山原理处处存在,娃成绩不好,不想读书,流露的只是冰山一角,为人父母不能光把孩子托付给教师或培训机构,也要自己潜下心来想想,自己在子女的教育中应该做些什么。 所以,对于补课,家长其实在支付巨额款项之前,先要了解孩子的学情与意愿,更要到培训机构去了解一下。否则,家长舍去的是巨额的学费,得到的却只是自欺欺人,而根本原因在于家长盲目从众失去了理性的判断。 学习是个自适应系统,需要不断反馈,自我寻找。正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人体需要蛋白质,心理也需要足够的养分:乐观、自信、坚韧、有弹性。在成长的迢迢长路上,父母这个摆渡人只是过客,孩子需要滋养内驱力,唯有自带光源,梦想才能找到更大的舞台,人生才有成就更精彩更幸福的可能。当然,关于建设更好的教育,不仅是为人父母者与孩子的刚需,更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把一个更好的世界交到孩子手里,而不是付出一切只为了让自家孩子成为赢家。这样的愿景在远方招手,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