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谨伦(左)传授金银彩绣技艺 (陈科峰 摄) |
|
许谨伦金银彩绣作品 |
赵淑萍 金银彩绣,是宁波刺绣的一种,它和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及骨木镶嵌,俗称“三金一嵌”,在宁波工艺美术史上最负盛名。 宁波金银彩绣诞生的确切年代不可考,但唐宋以来“家家织席,户户刺绣”则是不争的事实。清代,仅宁波城内,刺绣教坊、官营绣坊和绣庄棋布星陈。最著名的要数许朝阳父子在大梁街开的“许德来绣坊”(又称“许德来写花店”)。 面前的老人清癯、儒雅,很有艺术家的气质。他叫许谨伦,是“许德来绣坊”第七代传人,也是金银彩绣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岁月悠长,针线不老,许谨伦在绣棚前已经坐了50多年。 少年好学 深得家传 许谨伦出身于艺术世家,爷爷和父亲都从事金银彩绣。 孩提时,许谨伦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绣庄里玩耍,一会儿看父亲设计图稿,一会儿看绣娘穿针引线,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上小学时,别人听课,他却在课本上描摹小人书上的人物和图案,那些人物都是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和《牡丹亭》上看来的。痴迷绘画,他没少受表扬,也没少挨训。 16岁那年,许谨伦如愿进入宁波绣品厂,父亲当时是厂里的一名科长。许谨伦满心想着可以直接从事刺绣了,父亲却要他在什么都没有的绣棚上,用空针上下“刺绣”,练习基本功。一开始是在黄豆大小的范围内扎针,后来就是芝麻大的一个铅笔点,要求精准地刺在那个点上。一段时间后,父亲才让他绣些小花小草,绣些肚兜、小鞋、拖鞋之类的小物品。一年半后,父亲让他学画,从画圆开始,在毛边纸上不断重复地画一元硬币大小的圆,横画竖画,顺时针画逆时针画,要求越画越圆,直至那些圆重叠起来严丝合缝,不差毫厘。 父亲虽然严厉,对孩子的勤奋好学还是肯定的。许谨伦记得,寒冬腊月,磨好的墨常常结冰。怎么办?里面倒些烧酒就不结冰了。可是那个年代酒属奢侈品,要凭票购买。恰巧隔壁有位爱喝酒的裁缝师傅,许谨伦就和师兄们去偷酒。隔壁裁缝师傅奇怪自家的酒怎么会莫名“蒸发”,有一次杀个回马枪把偷酒的许谨伦逮个正着。事发之后,许谨伦的父亲只好赔钱赔票又赔礼。但知道了儿子的“作案”动机后,父亲只是说了几句,并未深究。 许任泉有7个儿子,但真正传承金银彩绣技艺的也就许谨伦一个。 妙笔神针 不忘初衷 老宁波都知道,“濠河头”曾是市区4大航船码头之一。有一阵子,许谨伦坐在码头附近,对着船上下来的人物写生。有次一位50来岁的妇女发现自己成了模特儿,很不高兴,跑来厉声责备许谨伦;有一次,许谨伦接到新华书店的任务,叫他画一张6米高、6米宽的巨幅毛主席像。这可是政治任务,许谨伦心想,就豁出去吧。他站在四楼的脚手架上,一笔一画,终于完成了任务,路上行人纷纷说像。 上世纪70年代初,许谨伦开始设计大型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八达岭》《迎客松》等作品被收藏于我国香港及日本等地。1985年,他担任宁波绣品厂新产品开发组组长,同年赴北京参加为期一年的全国公益美术专业设计人员进修班学习。 1988年,许谨伦担任宁波绣品厂设计研究所所长。那年厂里要准备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的作品。接受任务后,许谨伦日思夜想,寝食难安。一天,他在路上行走,看到一块龟裂的瓷砖,那独特的线条,瞬间触发了灵感。于是他用动态线的表现手法,设计了《百鹤朝阳》。那是三折双线金银彩绣立屏,长3.6米,宽2.6米,正面以初升的太阳、洁白的鹤群以及长江、黄河的水纹为主体,以中华大地的名胜古迹及松竹梅兰为点缀,背面则用盘金绣绣出一百个字形各异的篆体“寿”字。在各方专家、设计人员、绣工们的合作下,作品完美出炉。《百鹤朝阳》在1990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捧得金杯,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09年,在中国织绣精品大赛中,许谨伦的《老寿星》《博古四条屏》《团鹤》三幅作品囊括金银铜奖;2011年5月23日,宁波金银彩绣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谨伦同时获评宁波金银彩绣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12月11日下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了浙江省非遗藏品捐赠仪式,许谨伦捐出力作《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幅作品长1.72米,宽76厘米,竖起来有一人高。画面里,老外滩教堂、灵桥、百梁桥、天封塔、天一阁等宁波标志性名胜古迹一应俱全,作品采用了包括包金、盘金在内的十七八种金银彩绣传统技法,细腻绵密,灿若云锦。为了这幅作品,许谨伦用了整整6个月时间,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该作品市场估价60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脑绣花替代了传统刺绣,金银彩绣日趋式微,年逾古稀的许谨伦却未曾有一天放下手中的绣针。许谨伦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聘教师,每周两次在工作室内进行金银彩绣的传授教学。每周三、周六,他又会准时来到鄞州非遗馆的金银彩绣专题陈列馆,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非遗爱好者。在慈城,他还有一个个人非遗工作室,指导绣工和学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