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称,要“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不久前,教育部等15部门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督促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不仅今年暑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体育家庭作业已经不再少见(11月2日《光明日报》)。 体育也有家庭作业了,这是一个崭新的变化。必须清楚的是,体育家庭作业不能为作业而作业,体育家庭作业连同校内体育活动,共同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目的清楚了,在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检查上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体育家庭作业不能走文化作业的老路。正如知识需要不断训练才能形成技能一样,体育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运动技巧。随着体育纳入中考,要完成相关项目的测试,离不开反复持续的锻炼。然而,正如对文化作业重复而简单的练习不感兴趣一样,体育项目的重复训练亦是枯燥的,一些家长就反映,“孩子并不太愿意,每天要催着才能完成打卡”,更有家长担忧:运动本来可以一边玩一边运动,一旦要完成家庭作业,天天打卡,孩子会不会更不爱体育运动了?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简化为测试项目,并不是体育活动的真谛。体育家庭作业不能过于功利性,一旦其变成体育考试的工具,同样会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 体育家庭作业当然应注重绝对成绩,比如在测试项目上的达标。当孩子达到相关标准时,可以延长其锻炼时间,允许他们选择更多的体育活动,这能够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对于项目测试不如意的学生,当然要强化练习。但这时的考评,就不应以达标为检查手段,而是应衡量他们的相对成绩,即今天相对于昨天、这一周相对于上一周,有哪些进步。如此,孩子们才会更有信心,也更加主动、努力地去打卡,去完成作业。 还应认识到的是,相比于文化课学习,体育其实不适合用考试来衡量。之所以要把体育纳入考试,在于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督促社会、学校、家庭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事实上,体育测试项目并不是体育锻炼的全部,体育活动虽不能完全摒弃这功利性考试,但确实不宜围绕着考试来转圈圈,这与将体育纳入考试的初衷是不符的。体育锻炼应该有更高更好的追求,对于体育家庭作业,尤其应该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