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诗自唐来》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历史性地还原诗歌的物质存在,并以此启发读者思考“经典”生成的历史过程。诗不再是固定的字符,而是有特定视觉、声音甚至位于特定地点的“物体”。书中以唐代诗歌的物质生命为核心,梳理了唐诗复杂交错的口头、书面传播过程,进而揭示中古时代文学缤纷驳杂的文本现实。今天,唐诗以稳定的书面形式存在,并被认为如实反映了诗人的原始意图。但实际上,唐代的诗歌文化基于多变而短暂的手抄写本和口头传播,而我们已几乎无法像唐代人那样体验这些诗歌。

    汉学家倪健在借鉴欧洲中世纪诗歌批评方法的同时,对敦煌文书、野史笔记、文集序跋等各类唐五代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观点:为了进一步了解唐诗的生成,我们要关注唐人如何创造、体验和传播诗歌,而挖掘其中的读者参与等要素,则构成了我们理解这一动态过程的关键。

    我们今天读到的唐诗,往往并非唐代诗人写下的原初面貌。它们的原貌是什么,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从敦煌写本《秦妇吟》开始,作者以唐代诗歌写本为例,讲述它们背后不同的、可能的故事。通过使用一系列公认为标准的文献资料,从序言到个人诗歌、文集,再到逸事故事集,作者重构了诗歌生产与流传的物质背景,正是这些背景构成了唐代广阔诗歌世界中那些有形的痕迹。在这里,每一首诗都因其抄写者和吟诵者的差异而变得“独一无二”,唐诗正是从这样纷繁复杂的抄写文化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本书于2012年荣获列文森图书奖,是海外中国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推荐书友:励开刚) 

    

    作者【美】倪健译者冯乃希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日期2021年9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