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马、生姜、留五扇……

这些地名虽奇怪,背后故事很精彩

生姜村因该地状如一块生姜而得名(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生姜村

    

    

    

    

    

    

    徐雪英 

    

    地名是一方百姓的记忆,见证着一方百姓的民生。在宁波,有着一些听起来奇奇怪怪的地名,如神马、大鸟、留五扇、百脚岙、三十弓等。这些奇怪地名的背后,藏着浙东海隅多姿多彩的民生故事。

    一

    神马不是浮云。在宁波北仑,神马是一个村。神马村原位于北仑白峰附近的神马岛上,村以岛名。神马岛面积0.58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7.3米。岛形如一匹卧在海上的悠闲神马,故称神马岛。神马村居民以周姓、何姓为多,避居大海一隅,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为求庇佑,每次出海前,他们都要上庙宇求神拜佛讨平安。因此村里庙宇香火兴旺,现还存有梁家庙,建于清雍正年间。

    岛上不仅有神马村,还有神马湖、神马渡口、神马轮渡、神马饭店等等,神奇味浓浓。不远处还有一岛,因处神马岛的东围,当地人习称外神马。与之对应,神马岛就有了“里神马”的别称。2006年,为配合神马岛开发建设,神马村整体搬迁至白峰码头附近的神马新村。

    马屋坤是不是也和马有关?答案居然是否定的,马屋坤和鸟有关。马屋坤位于余姚历山,是邹姓家族聚居地。传旧时该地林木茂盛,为麻鸦鸟做窝栖息之地。“鸟窝”余姚方言称“鸟坤”,因名麻鸦坤。后谐化为马屋坤。

    二

    和动植物有关的类似萌怪地名,在宁波还有不少,如鄞州的生姜、癞四高墩;象山的水湖涂、路西跳等。

    生姜位于鄞州东吴,村民主姓张,传明末从宁波西门迁此发族。因该地地貌状如一块大生姜,故名生姜。又处在后塘河漕边,也称生姜漕。癞四高墩位于鄞州咸祥,村民主姓景,清嘉庆年间从原鄞西迁此发族。因居住在蛤蟆形的高墩上,蛤蟆宁波方言称“癞四”,故名癞四高墩。

    水湖涂位于象山鹤浦,原系海岛。海潮退平时,该岛会露出水面,远眺状若一株水葫芦,故名。后讹化成水湖涂。清道光年间,方姓从三门健跳迁到水湖涂西面小山坳定居,后罗姓也自宁海迁此。村庄因地处水湖涂西面小山坳内,故原称小岙。1991年因重名才更名为水湖涂岙。

    路西跳则位于象山泗洲头大山东南麓,村民主姓黄。民国《象山县志》记,明正德年间始祖文洁自本县下马岙迁此。因村东有岭,岭下为海,原多白鹭,“白鹭”象山俗称“鹭鸶”,故名鹭鸶跳岭。村以岭名,后讹化成路西跳。

    这些令人好奇心爆棚的别样地名,它们多出现在宁波乡野海隅僻静之地,以当地地貌特产、民间事件等为命名根源,以特色浓郁的方言俗称为地名音,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

    三

    宁海黄坛西部山区有留五扇,村处深山密林之中。宁海谚语云:横坑留五扇,蚊虫半天旋。即言留五扇、横坑二村地势之高。村民主姓杨。《杨氏宗谱》记:“留五扇始祖三教府君,字暨翁,芳魁公次子。宋末元初之时,公因兵变大乱,挟其屏五扇,避居凤泽之地,今特名之曰留五扇。”谱中所谓的“兵变”,指1289年宁海人杨镇龙反元起义事件。

    元至元二十六年,杨镇龙不满元兵统治,组织民众以白莲教名义起兵反元。他以东阳玉山为根据地,宣布授天命立国,自称大兴国皇帝。被元军镇压后,率余部突围至家乡松坛(今宁海黄坛)。元军随即围剿松坛,杨氏宗人四散逃亡。杨三教一家人就是在此时挟带着家里的五扇屏风仓皇出逃,最后逃进黄坛西部深山老林,在高岭冷岙中避世求存。为纪念这段苦难经历,故名新定居地为留五扇。现留五扇已和横坑、应家坑合并成弘杨村。

    宁海越溪白芨有北拉头,地处村东南海边,别名北腊头。传清道光年间,储姓自七市坎头王来此始居。后干姓从天台横头戴来宁海梅枝帮人,入赘于该村储姓。因村处东白芨山北面山嘴,寒冬腊月时北风尤为凛冽,故称北腊头,后谐称北拉头。1973年至1976年,因群英塘围垦采石之需,全村迁往他处。该地成群英塘围塘工程指挥部等单位设置之所。周边商肆等兴起后,又逐渐恢复成居民点。

    象山鹤浦桃园山北麓有百脚岙,居民以周姓为多。传清光绪年间,其祖从天台迁此始居。初居此地时,只有50个人、100只脚,故名百脚岙。因地处外湾里首,又别称里湾。

    北仑柴桥有陈打鼓,传古时这里是一片广袤滩涂。北宋王安石筑穿山碶后,才逐渐围垦成田。始居村民主姓陈,明末清初从鄞县姜山迁入。陈氏先祖以种田为生,因土地分散,开饭以打鼓为号,遂得名陈打鼓岙。

    四

    除上述地名外,宁波还有一些数字地名也十分奇特,尤以慈溪等原三北区域为多。三北平原,基本因海涂逐步北移,人工围垦成陆而来。成陆之初,多为煮盐灶户或围垦垦户所居。居住地多以地块序数、土地亩数或房屋座数等命名。这些地名像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岁月遗石,记录着宁波滨海地区沧海桑田的演化过程,也收藏着一代又一代滨海百姓奋斗不息的生存痕迹。

    慈溪胜山有一灶、二灶、三灶、四灶等村落,以昔日盐民纳税单位序号而名。古代称设灶煮盐的盐户为灶户,在政府户籍上自成一类。灶户们工作都固定在指定的盐场,不能随意迁移,而且世代承袭。灶户需要根据自己的地亩资产情况缴纳地税。因为“灶”是征集地税之单位,不少盐民遂根据自己所属灶序来命名所居之地。

    慈溪长河有廿四弓、三十弓等,以昔日当地田畈宽度而名。廿四弓意指该地田畈东西宽二十四弓,三十弓则东西宽有三十弓之长。这里的“弓”为旧时丈量地亩的工具,功能和现代米尺一样。《度地论》记,昔日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三百弓为一里。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一弓约为1.67米。作为旧日长度单位,弓一直沿用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米、公顷等单位的兴起,“弓”作为长度单位的功能逐渐消失,仅在一些地名中遗存。

    慈溪长河还有三根头、五根头、七根舍头等地名,均以盐民房屋座数得名。三根头因建村之初当地只有三户人家、三斢草舍而名。五根头居民原住绍兴,1831年移居于此。移居时也只有五户人家、五斢草舍,故名。七根舍头原居民也是绍兴人,迁过来人多些,但也只有七户人家、七斢草舍,故名七根舍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