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1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意今春向新天

    

    

    浦 子

    

    在疫情笼罩的春天,与三座葱茏的山、一条清冽的溪相遇,是幸运的。

    山是跃龙山、飞凤山、崇寺山,溪是洋溪。三座山之间的宁海县城已有上千年的建城史,而这条穿城而过的洋溪,又何止千年万年。

    踩着一路春光,与文友相携踏青。同行的小黄是城市规划设计行家,他说,古代人建城讲究五行阴阳和风水学,蕴含了对于理想环境的科学认知。“东西两面白峤山、崇寺山遥相对峙”,古宁海县治建在一个中间高南北低斜的小山坡上,南环大溪,水势蜿蜒,既利于排洪,又利于防守。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宁海县令黄淳在跃龙山上主持兴建了一座文峰塔。而在更早的宋代,除了规范的县治建筑,还建有振名坊、撷英坊等十一坊,妙相寺、城隍庙、放生池、靖边侯庙等。历代知名的景观岸帻亭、舫斋、蒲湖,以及私家园林龚氏梦园等,各有所长,景幽境美。

    “明嘉靖中,倭屡入寇”,县令林大梁请筑城墙。先是五门,靖海门、迎薰门、登台门、拱辰门、望阙门,清时又增了登瀛门。城墙外挖了新的护城河,通城门处架设吊桥。一横两纵构成主要街巷丁字骨架。

    县城的商贸集市分布在大米巷、小米巷、市门巷。清末时有名号的米行就有十三家。知名的街巷有:三坊墙巷、柏屏巷、北袁家巷、北蔡家巷、避司弄、文明巷、龙灯墙巷、八士巷、蔡家巷等。

    文峰塔下,我的耳际回旋着诸多文人雅士的吟咏之声——

    首先是明代诗人潘深的《登跃龙山》。诗曰:行尽空林到水源,入春天气鸟能言。远山晴日飞苍霭,深壑回风答众喧。寂寂禅僧栖怪石,行行樵子向孤村。独怜千里登临处,回首烟云非故园。

    来到县城西边另一座名山崇寺山(清泉山)时,脑海又冒出方孝孺在《游清泉山记》中的感慨:“然人于高远诚得奥美而乐之,则其乐有不可既者,世顾莫肯自至,而每用心卑且近者,何也?以易至者为足乐,夫岂天下之真乐哉?而予于此游也,岂不足为学道之戒也哉!”方孝孺何以成为“天下读书种子”,乃至中华民族的脊梁,盖因其情怀高阔,所识见、所抒发的,乃常人之未见、常人之不发之情。

    国画大师潘天寿也爬过家乡的山峦。1921年暮春,他写了《独游崇寺山桃林》六首,我特别欣赏其中的第一首。诗曰:菜花黄绽鹅儿[冉+羽],苔色绿明豹子斑。正是江南风景好,寻春一笑便登山。

    在崇寺山上,我们能看到西门内的柔石故居。故居不远处,是正学高小。与潘天寿一样,柔石也在这里做过教师。不久,他到上海和鲁迅先生一起投身新文化运动,最后成为全国闻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他身上的正气骨气,就是由这里的山岚水气滋养的。

    往事越千年。在宁海建县开始的漫长岁月里,县城的布局基本未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几百年的城墙因种种原因被拆除,而街、路、巷依旧。

    然而,弹指一挥间,宁海县城前所未有、不可抑制地变化了——路宽了,楼高了,桥多了,商贸城出现了,学校、医院、花园式住宅小区一个接着一个,一座开放式、生态化的现代山水城市蔚然成型。这些年里,随着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和成功申报“5.19”中国旅游日,宁海的知名度、美誉度有了显著提高。此外,宁海平调的耍牙、十里红妆、泥金彩漆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大放异彩。

    在跃龙山上,宁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徐伟忠指着山脚的洋溪水,向我们描绘了县里“三山两岸”工程项目的蓝图:

    从洋溪引水入城,恢复老城区的历史水系;保护、整治现有河泊,恢复原来在桃源河上的泥桥、永春桥、桃源桥、步云桥、春浪桥,精心保护老井、典当铺、商行,建成二十多平方公里与传统街巷风貌相协调、具有历史记忆的规划区域。

    在跃龙山东边,我们看到隔溪而立的飞凤山。两山即将相连,目前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建成一座富有现代色彩的轻型的人行桥梁,如彩虹一般飞架两山;另一个是在溪河上设计过溪石墩,这是贴近自然的亲水设计。

    到底哪一种方案更好些?大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我们一路走过飞凤山,走过崇寺山,走过霞客体育公园,踏上徐霞客古道,夕照耀眼,余晖脉脉。我们的心思,由古至今,一日千年,再往前想想未来,盈盈喜气笑意,禁不住就跃上了眉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