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静静 作者滕肖澜官宣:《心居》侧重的是“心”,书中不少人物为了心中所想不断努力,奋力挣脱,最终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居所。 小说采用双女主结构,分别是上海原住民代表(跨国公司高管)顾清俞与安徽籍新上海人代表(家庭妇女)冯晓琴。顾清俞单身,想通过假结婚购买豪宅,结果接单的是自己一直苦苦等待的初恋情人、导游施源。两人相见时,世俗地位从原先的旗鼓相当变成女强男弱。而顾清俞的身边一直陪伴着一位追求者、手握十几套房子的暴发户展翔。冯晓琴,15岁就在乡下生下了现在名义上的弟弟冯大年,后嫁给顾清俞的双胞胎弟弟顾磊,带着妹妹冯茜茜一起住在四世同堂的顾家。顾家的双胞胎姐弟,地位悬殊,姐姐顾清俞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弟弟顾磊生存在人世间的底层,而且身体不好,性格懦弱平庸。既然望“夫”成龙无望,冯晓琴就把所有的梦想寄托在儿子小老虎的身上。丈夫在世时,她渴望买一套独立居室,可惜一直未能实现。 房子是吸引读者阅读需求的视觉符号,它真正要表现的是物质条件以及女强男弱世俗魔咒对独立女性精神诉求的桎梏与碾压,读者会感受到情节推进中的戏剧冲突。 顾清俞36岁前就已升任跨国公司高管,买了独立居室,才貌双全,在家人危急时挺身而出,用金钱解决问题。她掌控生命主动权,独身、结婚或离婚,都是自己说了算。读者可以想见顾清俞曾经的奋斗历程。然而,当顾清俞走入与施源弄假成真的婚姻里,却立马遭遇了世俗成见对女性“独立”的逼迫。这样的婚姻,如果不解体,也是不符合逻辑的。至于冯晓琴,丈夫顾磊意外身亡后,她与展翔越走越近,但无法确定这究竟是出自感情,还是缘于展翔十几套房子带来的辐射?至于冯茜茜更是在物质淫威下丢失身心底线,被上海“放逐”。 《心居》关心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对民众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怀。作者滕肖澜说:希望读者在感慨人生不易的同时,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即使身处逆境也始终抱有希望。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宗旨,小说描写了大量的家宴场面来折射无处不在的亲情。 谈论滕肖澜小说,若离开了时代风气,不能说毫无意义,至少也是隔靴搔痒。所以阅读《心居》,我们不能停留在家庭与伦理的狭隘关系里,而是要把人物置于时代洪流与社会变迁的广阔背景之下去考量。 顾磊死亡是冯晓琴个人奋斗过激间接造成的。在顾清俞看来,冯晓琴做过传销,与男人不清不楚,还有一个私生子,算不得好女人。顾磊过世后,家庭妇女冯晓琴失去了男性桥梁,开始与社会短兵相接。她瞄准养老院作为创业内容,还推动展翔进一步创业,进而成为养老院老板。个人与他人链接中,扮演利己还是利他角色,是新的伦理法则的要点。展翔斩钉截铁地认为冯晓琴是好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理由是,养老院着火的那天晚上,冯晓琴奋不顾身地救出了两个老人。这个“好”指向社会正义层面。这是城市对人的个性的更大包容。叙述者与读者可能也会认同于展翔。 “如果上海是座不夜城,是个发光体,那么,生活在上海的人们,其实是在光芒中间的,是灯下黑。我们被光芒包裹着。”如何理解《心居》,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