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仁 6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宣布省委、省政府关于聘任中科院院士李亚栋为该校校长的决定。安师大成为进入6月,继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大学之后,第4所迎来“院士校长”的高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9位院士担任高校校长,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8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院士能不能做好校长,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不能像“唯学历”“唯文凭”那样,认为做高校校长就得“唯院士”(6月21日《中国新闻周刊》)。 专家治校,堪称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尤其当下,高校为创设一流大学的目标驱动,争相引进院士为校长,几成时尚。无论地方政府还是高校,无不希望选择一位更有影响力的校长,以提高学校地位,开创教学和科研新局。就此而言,院士自然具有更多先天优势。他们多是所在行业和领域的顶尖专家,做校长后即可带动学校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于解决“卡脖子”难题、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以及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等,有独特优势。 引入院士当校长,亦可打破高校内部人治理的管理弊端。不能否认,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有些高校领导层中缺少外部血液,存在“近亲繁殖”现象。这不利于学校长期发展,从外部聘请院士做校长,可形成鲶鱼效应,有利于改善这一局面。 当然,实践是检验院士当校长优劣的唯一标准。所幸,确有一些院士胜任校长一职,在教科研方面做出不凡业绩,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院士自身的专业方向和优势特长,与本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越是吻合,越利于院士科研优势的发挥和高校自身的成长。 只是,倘若聘任校长“唯院士”,则显失偏颇。毕竟,术业有专攻,职任有不同。一位好院士,并非就是天然的好校长。院士的学术能力之所以得到公认,考量的是其学术研究的成果。一校之长,更多的担当是管理。管理一所大学,与开展学术研究是两回事。 事实上,国际上很多高校校长是专职的。校长需要全身心投入,需要殚精竭虑,唯其专职方能专心。很多校长即便之前是一流学者,担任校长后均不再从事学术研究,甚至不再带博士生。同时,校长不再进行学术研究,亦可避免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谋求更多资源,实现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的分离。 “院士校长”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很可能影响其对管理学校的精力投入;若从此告别学术,则可能意味着其学术生涯的结束。鱼和熊掌若要兼得,显然需要超人的平衡能力。基于此,假如聘任“院士校长”仅为“增光添彩”提高学校地位,当谨慎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