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韵古味李碶渡







    

    

    

    仇柏年 

    

    李碶渡位于姚江边,与丈亭渡、河姆渡、青林渡以及早已消失的桃花渡相比,它不太有名,但在现今姚江边近40个或存或废的古渡中,算得上是一个风景美、古味浓、文化深厚、保存完整的古渡。

    逶迤的姚江,在李碶渡东边,画出一条优美的弧线,江中碧波荡漾,两岸芦苇丛生,景色宜人。李碶渡南岸,有飞檐翘角的寺庙,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倒影映入水中。李碶渡西南,湾头大桥横跨江面,如彩虹卧波。放眼望去,皆有诗情画意。

    李碶渡很古,《宝庆四明志》中记载:“李溪闸潴文溪香山之水,以溉民田,隳废岁久,绍熙四年(1193年)通判陈耆寿、邑簿胡大猷募民重建……”当时渡与闸共存,据此推断,说李碶渡是千年古渡,大致不谬。但此渡可能时存时废,天启《慈溪县志》中,有李溪、李碶、李溪堰记载,却无李碶渡记载,是漏载还是渡废,难以判断。后来的志书记载,居民陈天一等人,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捐田置为义渡。现今的李碶渡,渡头是老的,仍旧留存着沧桑痕迹,渡亭经过维修,也基本保留着原来风貌。

    李碶渡亭中有楹联有古碑,渡亭中八根石柱,每根柱上都有联。由亭北入内,迎面的中联是“松栋云飞帆影去,石栏风送棹歌来”。松栋即华屋,华美的屋宇。联中所说的华屋,应该是指江对岸都神殿和宝佛寺(此寺已不存)等建筑了。作者凭栏远眺,都神殿等建筑上空流云如飞,江上舟帆渐渐远去,船夫的歌声却随着轻风飘来。多美的景色啊!此联有声有色有动感,仿佛一段视频展现在眼前。志书记载,李碶渡旁边,原先还有座石塔,想必石塔矗立江滨时,景色一定更美。

    “潮汐往来时,听两岸喧声竞渡;江河交会处,看一椽倒影凌波。”这是亭南侧的边联。姚江大闸未建时,江流直通大海,所以在此可见潮涨汐落、江水奔涌的壮观景象。李碶渡亭面江依河,亭西侧的河流由此汇入姚江,故称江河交会。一椽应是指渡亭。此联烟火气较浓,有动有静,两岸喧闹的唤渡声,写的是动;渡亭倒映在江面,则给人以静美的感觉。由此联还可知,李碶渡曾经是比较繁忙的渡口。

    转身向北,眼前的中联是“慈水东流到江地尽,鄮山南峙隔岸云多。”此联的妙处是在述景的同时,点出了渡口地处县境边界。

    “鞭影夕阳红,有客催程驰马去;橹声春水绿,何人唤渡过江来?”是北面的边联。此联道出了渡亭与一般路亭的不同之处,即水陆衔接。渡亭两侧,一边是过客扬鞭催马匆匆北去,一边是船夫橹声欸乃悠悠南来。

    清代诗人尚镕说“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这李碶渡亭如同楼台,一览姚江美景,而昔时渡口情景和姚江风光,也被深深地镌刻在这些楹联之中了。

    渡亭内嵌在后墙中的一通古碑,是另一大看点,此碑记载着一个凄惨的故事。由于曾被烟熏火燎以及沾上水泥等原因,部分文字已难辨清甚至缺失,但仔细阅读,仍能看出大意。

    碑立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碑额为“圣旨钦旌贞孝金阿毛妻王氏之坊”。王氏名爱桂,八岁当童养媳,到婆家不久,未婚夫阿毛即被太平军掳去,婆婆亦死,年幼的她只得与患病的公公一起,以畜养鸡鸭鹅维持生计。公公年老体衰无以为生时,只能扶其一起乞讨度日。公公病殁无钱安葬,王爱桂挨家挨户借钱,背了一身债。后来孤身一人靠卖蛋度日,挨到十四岁,见未婚夫无生还希望,就捧着他的牌位在庙里与其交拜成礼,并营圹招夫魂入穴。为公公尽孝、替丈夫招魂之后,王爱桂孤苦伶仃,守贞一世。其命运真是比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还要惨,贞孝碑还记述了她虽极其穷苦却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通常情况下,渡亭内若有碑的话,大多是义渡助名碑、茶会碑、灯会碑等,而李碶渡亭中却有贞孝碑,令人好奇。古代旌表妇女节孝,一般是建牌坊、碑亭,赠牌匾等,这种冠以坊名却未见建坊的石碑,笔者从未见过,在宁波可能是唯一。

    渡亭内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亭顶脊檩之下是卷棚顶,这种做法费工费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豪华装修”。旧时,富有的大户人家,檐廊采用卷棚顶较多,而路亭中比较少见。这可能与李碶渡北面一带比较富庶有关。宁波流传着一句俗话:“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说的是“童姚张”三姓,富得可用银子砌墙。童姚张三姓的村落,就在李碶渡北边不远处。而文献中还有另一种说法:“昔有富户十姓,曰:童姚马金张,朱葛孔沈盛。今虽有数户中落,然十洲藏富之区尚推慈溪。”可见这一带富裕殷实家族之多。笔者去过其中的一些村落,村中确实有不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高大宽敞的老宅院,砖木石三雕非常精美。还有一个事实也可证明此地的富庶,就是李碶渡对岸昔日鄞县地界内的都神殿,也是由慈溪人出钱造的。

    李碶渡亭面江依河,河中的船闸及江边翻水站也有看点。此河现称庄桥河,志书中载为里溪、李溪。通常情况下,在我们宁波,平原地带与江海交汇的水道,大多叫作浦,也有的称河,溪是山区水道的称呼。庄桥河地处平原,称溪有点令人费解,这或许是依着上游水道之名而称呼的。宋时,李溪汇入姚江处,建有李溪堰和李溪闸(也称李碶)。

    堰这种水利设施,有的可过船,有的不能过船,如它山堰、泥峙堰是不能过船的。《鄞县通志》记载,东钱湖七堰中,四堰仅具堵蓄湖水功能,另外三堰除堵蓄湖水外,还兼通舟楫。李溪堰也能通舟楫,当地老人讲,起先李溪堰如同钱湖莫枝堰,也是用“车坝”形式过船。姚江大闸建成后,水位上升,此处改筑船闸,以“船闸”形式过船。为调节水位,船闸设有内外两闸,外闸就坐落在古堰古碶基础之上。这李溪堰除了过船,还具有阻咸、溢流的作用。

    李溪闸也有三个功能,既能阻挡咸潮,还能排涝、纳淡。平时落板阻隔咸水,发大水时起板排涝,缺水时当内河水位低于外江,遇姚江淡潮下泄,又起板纳淡潮入河,灌溉农田。姚江大闸建成后,李溪闸失去作用,其排涝功能由船闸代替,而纳淡潮的功能则由新建的翻水站承担。

    李碶渡的渡头、渡亭,以及以前的堰、碶和后来的船闸、翻水站等,是一组系统又具有承续演变性质的水利交通遗存。现今,李碶渡及对岸的都神殿,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船闸和翻水站可能因为是后来改建和新建的,并未列入文保。在宁波,以“车坝”形式过船的水利遗存,数量还有不少,而以“船闸”形式过船且保存较完整的,可能仅剩李碶渡船闸这一处了。所以,无论从系统性、承续性、稀缺性来说,这船闸和翻水站都值得保留。而且,外闸是筑在古堰古碶之上,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体现着水利演变历史的遗存,是展示浙东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也是双古渡公园不可或缺的具有古韵古味的景观,它们都是宁波水文化的亮点。

    

    ①车坝

    (资料照片)

    ②船闸

    (仇柏年 摄)

    ③翻水站

    (仇柏年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