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小时候临放暑假前,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通常,每个班级去唱的都是抗战歌曲。 音乐课上,方老师说,要教大家唱一首新歌《在太行山上》。她向我们介绍了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并着重述说了创作的时代背景。后来,她问我们:“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我马上举手说:“听过,我还会唱。”老师问:“谁教你的?”“我妈妈!” 我家里有一架老式风琴,母亲常自弹自唱《五月的鲜花》《在太行山上》《松花江上》《黄水谣》等抗战歌曲。母亲的嗓音低回婉转,富有磁性。有时,她唱得投入忘我,仿佛又回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我常见到她泪眼盈盈的样子。 我央求着母亲教我,母亲就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直着嗓门,声音高亢响亮。母亲笑着指出,那是在“吼”。她说:等你长大些,明白了这些歌的含义,自然就会唱出感情来,才会唱得打动人心。 母亲是用她的经历和感情在歌唱。 抗战爆发时,母亲还是个十多岁的小姑娘,从上海女中中断学业回乡来,在大碶时敏小学任音乐老师。她教学生们唱抗战歌曲,自己也上台演唱,还带领学生队伍上街进行抗日宣传表演和抗日救国的示威游行。文弱娴雅的母亲,用她声情并茂的歌声,声援着抗日救国运动,并把歌声延续到了今天。 音乐课上,当方老师要我预唱一遍《在太行山上》时,我有点紧张,屏气敛息,用母亲教我的方法,将气从胸腔中提升上来。“红日照遍了东方……”我想起了母亲说过的,在唱这首歌的时候,仿佛见到:一轮红日正从太行山上冉冉升起,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我越唱越激动,小脸通红,泪光闪烁——我先把自己唱感动了,我的歌声里带着一丝颤音。而后,方老师给予了肯定:这正是这首抗战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效果,很好! 接下来,方老师就教全班同学唱。 她教完了第一段,突然停了下来,从琴凳上起身,绕到讲台前。她瘦小的身子挺得笔直,皱着眉头,表情严肃地说:同学们,这样唱不行,没有力度!别以为太行山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抗日的烽火也曾燃烧在我们的家门口……方老师讲述起她亲历的悲惨遭遇:“小日本鬼子开始扫荡式轰炸时,我刚上学读书。书是不能读了,跟着大人去逃难。我的一位伯父就是被鬼子的炸弹炸死的,伯母受此打击,不久也病故了。”说着说着,方老师的眼泪淌了下来。 “同学们,父老乡亲拿起了枪,拿起了刀,抗日的烽火也燃烧在家乡的土地上!听啊,母亲叫独生子去打仗,妻子送丈夫上战场!同学们要在心里想象这一壮烈的画面,唱出感情来……现在,我们再来唱一遍。” 方老师风琴也不弹了,依然站立着。手缓缓向上抬起,微微仰起头,眼睛直视前方:“红日照遍了东方……”一字一韵,清越响亮。她的歌喉,宽广清亮有力,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同学们精神振奋,跟着方老师唱起来。当方老师教唱到“我们在太行山上”这一句时,她激昂地握着拳头,豪迈地挥着手臂。 全班同学也情绪饱满,齐齐站立起来。男同学和方老师一起挥着手臂打拍子,女同学眼噙泪水,认真地唱着。 方老师说:在她所教的八个班级当中,就我们班唱得最有感情。于是决定,将这首歌定为我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 比赛那天,全班同学白衬衫蓝长裤,胸前飘扬着鲜艳的红领巾。由我和另一名擅唱中音的女同学先唱前面两句。我俩的歌声,一个激昂高亢,一个低婉柔绵,刚柔并济,完全融为一体。 男同学用庄重深沉的声音唱和音:“看吧……”女同学再庄重深情地接唱:“听吧……”最后一段是大合唱。这样唱了两遍才结束。不料,主持老师要我们再演唱一次。方老师站起来说:请所有会唱这首歌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合唱! 歌声响起来了,响彻云霄。也分不清哪是台上在唱,哪是台下在唱。 许多年过去了,我忘不了演唱过的抗战歌曲,也忘不了教我们唱抗战歌曲的方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