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娟 |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孙梓淳 “有的老百姓可能一辈子只打这一个官司,我要做的就是认真对待手里的每一个案件,去努力维护公平正义。”昨日上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结束,电话那头传来黄文娟温柔又笃定的声音。 黄文娟一头短发,显得十分干练,身形清瘦却带着女性的力量,笑起来充满了亲和力。 自2008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工作,今年已是她参加工作的第15个年头。这么多年来,黄文娟始终奋战在审判一线,尽职尽责,认真对待手里的每一个案件,努力追求司法的公平公正。 2020年春节,黄文娟因疫情被困湖北农村老家。 城封了,村口的路封了,工作地鄞州法院也回不去了。一切都仿佛按下了暂停键,黄文娟手头的案件也被迫停滞。 她心急如焚:“案件延迟开庭对我没有任何影响,但当事人等不得啊,他们都盼望着能早点结案呢!” 得知鄞州区人民法院已逐步解决了移动微法院在线开庭的技术问题,黄文娟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可以开庭了!” 但是问题来了,农村的老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案卷也不在身边,如何线上开庭? 二话不说,黄文娟和丈夫到村里挨家挨户借电脑,第一次抱回一台老式电脑,拼凑半天也没办法开机,直到深夜才从一个正在打游戏的归乡青年那里借来电脑。 而案卷却躺在鄞州区人民法院的办公室里。黄文娟只能委托书记员小陈帮她传输案卷材料。很多复杂案子有几百页的证据材料,小陈一张一张地拍照,再通过钉钉传输给黄文娟。 2020年2月7日一早,黄文娟从家里翻出一件旧西装,端坐在借来的电脑前,静静等候8点30分的第一次线上开庭。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的案件,原告王某和两位陪审员各自在宁波家中,黄文娟在湖北家中,同时上线。 “黄法官,是今天开庭吗?”王某拿着手机在自家院子里喊,仍不敢相信。 “是的。”黄文娟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这天上午,黄文娟通过“移动微法院”多方视频连线,完成了3起案件庭审,保存视频,并传回了法院。 封城的50天时间里,她线上结案50余件,用完了两个厚厚的笔记本。纸笔之间记下的内容是裁判的基础,也是当事人信服的依据,一字一句,密密麻麻。 提到疫情期间的办案时光,黄文娟笑着说:“我只是开庭,做我的本职工作,没有拯救世界,也没有冲锋陷阵,沉浸在工作中,反而消解了新冠病毒带来的无力感和恐慌。”回想疫情期间唯一的电脑被自己的工作占用,读小学的女儿的在线网课也因此被耽搁,黄文娟感到十分愧疚。 黄文娟所在的鄞州区人民法院涉及很多民事纠纷案件,当事人中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也有文化程度不高的外来务工群体。“像这些老百姓需要法律服务,一没有律师代理,二不清楚流程,如果能够一次性解决他们的难题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黄文娟表示。 于是,鄞州区人民法院成立“文娟工作室”,由黄文娟带领团队,探索立审执一体化办案模式。案件采取首问负责制,由首次接待的法官负责沟通案件的调解、审理、执行等诉讼和执行流程,中间不换部门、不换人,让当事人少跑路,办事效率得以提升,审理期限也大大缩短,平均审限仅31天。 在黄文娟的带领下,工作室2300余次的群众接待中,当事人对“文娟工作室”的办案态度、办案结果均给予良好反馈。 截至目前,“文娟工作室”已审结案件1700余件,当庭宣判率、调撤率、自动履行率等各项数据均名列全院前茅,服判息诉率100%。 “我只是做了一名法官应该做的事情,却得到了如此高的肯定。我想,这份荣誉应归属于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基层法官。”面对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这项表彰,黄文娟觉得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 “未来,我也会带着群众的信赖和期待,在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去维护公平正义。”黄文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