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在学生、教师非正常流动,县中校长和教师的定向培训、培养、职称倾斜,以及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定向招生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严禁各种方式跨区域掐尖招生,禁止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县中非正常调动校长和教师,不得给县中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高考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和校长、教师(9月28日澎湃新闻)。 生源在流失、教师被挖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质量有待提高……从“县中塌陷”到“县中崛起”之路,究竟是长还是短?浙江出台“县中崛起”行动计划,显然是想缩短其中的距离,值得肯定。 去年12月,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今年1月10日,发改委等21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研究制订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全面加强县中建设,持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这无不表明,“县中崛起”势在必行。 出现“县中塌陷”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掐尖。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学生都在掐尖之列。当县中面临优质师生的流失,走向“塌陷”恐怕就是必然的。而“县中崛起”,优秀的师生必定是关键性因素。掐尖导致的恶果就是,县中慢慢“塌陷”,优秀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在获得一系列荣誉之后,就想着“远走高飞”。普通的教师看不到希望,逐渐“躺平”,陶醉于“佛系”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县中塌陷”也就成为预设的困局了。 严禁掐尖说了好多年,但在实际层面操作上,仍然还存在,要不然,那么多“超级中学”怎么存在?因此,一方面应确保惩罚措施是严厉的,如果仅仅是取消调入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各类评优评先资格,恐怕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必须动真格,且顶格处理;另一方面,完善监管,堵住一切可能性的漏洞,边堵边完善。特别是要做到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一边要严禁掐尖,一边大力发展县中,增加县中吸引力。给予学生优惠政策,实施“县中崛起”校长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提高校长的治校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在县中教书。当县中越来越厉害,又不能掐尖,县中想不崛起也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