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上梁馒头如今成了奉化黄贤景区的一项特色活动。 |
俞亚素/文 顾玮/摄 有一次周末回乡下看望父母,途经一个村子,突然听到一阵鞭炮声,继而传出洪亮的声音:抢上梁馒头嘞! 我不由驻足张望。嘿嘿,还真发现有人在抢上梁馒头。抢的人以白发者居多,另有两个小朋友。主人家颇细心,抛下来的点心装在小袋子里,这样就卫生多了。 我也弯腰捡了几个,无非是乡下常见的油包、金团和糖糕。回到娘家,我让母亲蒸了吃。咬上一口,味道并没有什么特别,倒是勾起了几分回忆。 小时候,乡下人家但凡遇上这三件事,大抵要办酒席:一是亲人过世,一是结婚,还有便是造房子。白事让人不喜,甚至令人恐惧;结婚如果不是自家亲戚的事,也没什么好处可得,顶多看个热闹而已;唯有造房子,即便不是自家的事,不是自家亲戚的事,而是村里的事,是隔壁村里的事,都会和我们沾点关系。因为房子快造好时,主人家就会举行一种有趣的仪式——抢上梁馒头。 20世纪80年代,孩子们多数已能吃饱穿暖,但仅此而已。想要再吃点好的,只能是梦中的事了。偶尔也会梦想成真,比如抢上梁馒头。说是馒头,其实是各色点心,客气一点的主人家,还会扔一些糖果,甚至扔一些硬币。这点心,对我们小孩子来说,不啻“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我读书的学校离住处较远,途中需经过几个村子。这一路上,如果看见哪个村子的哪户人家在造房子,我便会在心里暗暗期待,期待抢上梁馒头的好日子。可是,这好日子并不一定是休息天,主人家多半会让算命先生挑一个黄道吉日,有时可能是我们的上学日。但也不用难过,父母会帮我们完成这个梦想。尤其是母亲眼疾手快,常常能抢回很多点心。待我们放学回家,她便将蒸好的点心分给我们姐妹仨。 然而,抢上梁馒头还得亲自上阵才有意思。自家村子有人造房子最是开心,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抢起来方便,抢得自然也多。倘若是隔壁村的,甚至是隔壁村的隔壁村,或因消息不灵通,或因跑得慢了一点,等赶到时,仪式已结束,人群已散去。你哪怕翻遍所有的草丛,也找不到一个幸存的点心。那种失望,记忆犹新。好在世上总有良善的人,有一回,我兴冲冲地赶到隔壁村抢上梁馒头,迟了一步,地上的最后一个馒头被别人如获至宝地捡起。我不死心地翻了一会草丛,终于失望。就在我耷拉着脑袋往家里走时,一个和母亲差不多年纪的大妈叫住我,从箩筐里拿出两个点心,一个是油包,一个是糖糕。我竟也不推辞,欢天喜地接过来,然后蹦蹦跳跳地跑回家,跟母亲炫耀说,“这是我抢来的上梁馒头。”母亲笑着说,“啊哟,我们的老二可真机灵呐。” 我们家也造过房子,造过两次。第一次造的是平房,当时我还太小,没什么印象。第二次造的是楼房,我已读小学六年级。父母特地挑了我们姐妹仨不读书的日子抛上梁馒头。那天,秋高气爽,爹娘一脸的喜气洋洋,我们姐妹几个也喜气洋洋,等在我们家楼下的人也同样如此。自家的上梁馒头,我是不抢的,仿佛是为了显示主人家的风度。我只是很神气地看着来我家抢馒头的一众人等,心里莫名地有一种自豪感。 如今,农村极少有人再造新房子了,自然,上梁馒头也没处可抢了。当我试着将这一传统习俗讲给女儿听时,她一脸的不可思议。也是,这个习俗消失太久,她又怎会晓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