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教育部等十二部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3年6月,各地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问题预防机制、发现机制、查处机制基本建立,部门和地区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得以完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态势得到较好控制。到2024年6月,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的长效机制得到健全,治理工作态势持续向好,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有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 为配合“双减”政策落地,减轻学生及家长负担,各级教育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排查整改,其中在治理隐形变异方面,累计排查发现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机构3598个,“一对一”等个人违规开展培训1572人次,其中涉及中小学在职教师15人,相关问题已完成整改或处理。这对其他校外培训机构、在职教师产生震慑警示作用,有力维护了教育公平,值得肯定。 不过,仍有一些人顽固不化,在背地里继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比如,有的家政公司、家政平台,以“家政服务”的名义,组织家教人员开展上门学科类培训。还有一些校外培训机构隐匿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偷偷开展学科类培训。某些中小学在职教师,虽然表面上不在校外为学生辅导学科类内容,但在熟人圈子里为熟人子女提供学科类辅导,赚取补课费。 所以,有的学科类培训目前只是表面上“消失”了,实际上以隐形、变异的方式存在,消解着“双减”效果。对此,国家有关部门看得很清楚,所以,在《意见》中明确提出,防止隐匿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开展违规培训;禁止家政服务企业将校外培训纳入家庭服务,严禁任何形式的“住家家教”推介行为。这些禁令并非“放空炮”,而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不过,隐形变异培训能否到2024年6月得以全面清除,还有待观察。坦率地说,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因为只要学生家长对学科类培训有需求,某些培训机构和在职教师有利可图,就会冒险违规。虽然“全面清除”的决心值得肯定,但实际情况能否如愿尚是未知数,这取决于学校课堂教育实际效果,也取决于能否改变家长观念,还取决于治理如何深入。 显而易见,随着防范治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机制不断健全,治理行动不断深入,将倒逼部分培训机构退出学科类培训,并倒逼部分在职教师远离学科类培训;但同时,也不排除某些学科类培训活动更加狡猾和隐蔽,给治理工作带来挑战。所以,始终坚持治理不松劲,做好做足打持久战的准备,对违规者做到“有一查一”,效果已经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