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海平调《李慧娘·见判》剧照。(汤丹文 摄) |
2月15日晚,由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承办的2023年浙江稀有剧种展演在宁海举行;与此同时,宁海平调刘建宽导师工作室正式成立,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与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举行戏剧实践基地签约;次日,宁海平调传承发展研讨会召开,省内顶尖戏曲专家悉数到场…… 宁海平调在短短一两天内弄出这么大“动静”,这在近几年因为疫情影响而比较沉寂的宁波戏曲界,是极为少见的。 事实上,去年一年,作为稀有剧种的宁海平调,在保护、传承、创新上,也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平调原创剧目《葛洪》获得市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上半年,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御笔楼》,让阔别戏迷60余年的这出剧目原汁原味地重上舞台;170余首宁海平调曲牌被挖掘整理,拍摄录制成影像资料;新创宁海平调小戏《梦嫁》与戏迷见面;平调普及进校园演出60场,展演进农村100场,平调进浙音高校讲座上了抖音头条,获赞100万…… 兔年新春过后的这次戏曲盛会,既是宁海平调取得一系列成绩后的水到渠成,也许还会在平调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同这次全省稀有剧种展演的主题那样,这是一次“薪火相传启新程”,也是对宁海平调发展传承再出发的一次深情而迫切的召唤。 所谓稀有剧种,也可称为濒危剧种,它们大都有省市甚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但往往一个剧团的存在,就代表着一个剧种——所谓“天下第一团”。这“天下第一”反过来也着实说明这个剧种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宁海平调,就是这样一个稀有戏曲剧种。它几经式微和沉浮,这几年,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是它的绝活“耍牙”。其实,“耍牙”只是宁海平调的绝技之一,像“抱瓶滑雪”“一马双鞍马”等绝活同样让人惊艳。而绝技、绝活在许多戏曲剧种中都存在,如果过分追求,刻意关注,未免舍本求末。 宁海平调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它更像平调,从根本上体现它作为宁海地方戏曲的特质?也就是如何让流淌着宁海文化血脉的平调,更显现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地方特色? 这次去宁海,与昆曲大师林为林同乘一车。我问他,作为地方戏曲,最具标识性的特质是什么?“声腔”,林大师脱口而出。 所谓“声腔”“调腔”,通俗地理解,就是各地戏曲演唱和伴奏中特有的音乐。这次宁海平调请来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主任刘建宽,成立宁海平调导师工作室,正是抓住了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创新的关键点,从音乐入手。 对于刘建宽,宁波人并不陌生,他从宁海走出,历练成长为民乐和戏曲作曲家。他曾任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团长,也曾是省小百花的负责人。作为国家一级作曲,他创作了60多部戏剧音乐作品。在越剧音乐创作中,刘建宽善于将越剧传统音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予以创新,并使唱腔旋律流畅、细腻动听。 进入浙江音乐学院以后,刘建宽致力于我省非遗剧种的曲牌抢救工作,带领团队对各地戏曲的剧目文本、声腔流变、活态传承以及结合地域文化的草根性特征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与研究。 而宁海平调正是宁波地方戏曲中唯一拥有曲牌的剧种。作为浙江省八个高腔类戏曲之一,它因为相对比较婉转平缓,而被称为“平调”。在音乐唱腔上进行原汁原味保护传承,保留它的原真性甚至初创时的野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老戏唱老调,新戏出新腔”,正是宁海平调发展的方向。所以,人们对刘建宽导师工作室在宁海平调音乐上的保护传承创新有所期待,并不意外。 而现实上,宁海平调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唱腔越剧化的倾向。宁海平调的传承发展比较特殊,许多原先的越剧演员成了平调传承者。宁海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也承担着越剧演出的任务。平调团、越剧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平调出精品,越剧走市场”,这自然是地方戏曲团体在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无奈与尴尬的选择。对此,著名剧作家、也是宁海人的原市文联党组书记杨东标先生在研讨会上疾呼:宁海平调必须改变这种“将就”的现状,要有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 当然,宁海平调到底“一团两唱”还是“一团一唱”,政府部门要做出审慎的衡量。如果是后者,那需要下很大的决心,作出很大的决断。 不管怎么说,稀有剧种要“活起来,传下去”,出戏、出人才是唯一之路。如果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者还是要为生存发愁,不能在编制薪酬、成长环境等方面得到助力支持,一切都将是“天方夜谭”。 研讨会上,林为林借用昆曲的振兴,对像宁海平调这样的稀有剧种如何发展提出了看法:除了院团努力,更需领导重视,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政府部门重视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并加以助力,几乎成了与会者的共识。 这次来宁海参加稀有剧种展演的台州乱弹,原来名不见经传,濒临灭绝。这几年由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大量地投入扶持,台州乱弹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多次上国家大剧院演出。台州乱弹剧团尽管是民办公助,但在“传下去”与“活起来”两者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走市场走得“活色生香”。 这次来为稀有剧种展演助阵的婺剧,也是如此。它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到九十年代的步履维艰,再至重整旗鼓,如今不仅拥有大量的戏迷,更是成为金华的城市形象主力代言,甚至成为浙江文化的金名片。 很难想象,作为地方戏曲的婺剧,每年演出多达500场,六上春晚,演出足迹遍及近50个国家;金华打造十大城市名片,婺剧和婺剧大剧院分别以戏曲和地标建筑位列其中……这些无不说明了,地方戏曲可以成为城市时尚,也可以有网络流量,更可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色。 助力宁海平调启程再出发,对宁海这个已进入中国经济百强县前50名的县域而言,物质上的支持应该不是问题,关键还是相关部门的认识。把稀有剧种仅仅当作老祖宗遗留下的东西供奉、保护起来,还是推陈出新,全力使之融入当下火热的生活,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服务?对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宁波这些稀有剧种而言,这是一道必须作出选择的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