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亚男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近年来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明确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部署“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的重点任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激发消费活力亟待破解补齐短板 近年来,我市积极优化城市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积极推进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关工作,消费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得以进一步增强。但聚焦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对标上海等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特别是消费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2022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国内排名第八,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在一流城市中名列前茅,而根据“2022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我市仅排名全国第十四,与“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目标愿景有一定差距。 一是服务消费多样化供给不足。我市服务业态不够丰富,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行业优质高端服务品牌较少,餐饮、零售、休闲娱乐、家政服务、亲子服务等传统行业融合性不强,缺乏跨界融合的综合性品牌服务供应商,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要。同时,相较于网络电商的百花齐放,实体商业亟待转型,各类商业综合体的服务功能、消费者体验升级方面有待加强,商业模式有待创新。 二是城市消费开放度不高。当前提升城市消费影响力的重点,越来越多体现在商品和服务的国际化供给以及国际化消费,上海、深圳等城市着眼于国内乃至境外游客的消费需求,着力引进国际品牌首店。我市全球、全国首店数量较少,业态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服饰、餐饮等领域),2021年全市200余家首店中,全国首店占比不足7%(13家),远落后于上海(15%)。 三是城市品质和对外影响力有待提升。消费不只是简单地买卖商品和服务,更是城市影响力、历史文化价值的分享和交流。我市城市品质与对外影响力存在不少短板。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和内容的品质有待提升,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数量不足、标准不高,公共交通站点串联著名景点、优质商圈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城市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强,杭甬之间、宁波都市圈内部,一小时通勤圈建设仍待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不够,各类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相较于广佛、苏沪等近邻城市,在消费力提升方面差距明显。 推动城市从“服务生产”向“服务消费”转变 宁波要进一步扩大高质量消费有效供给,推动城市从“服务生产”向“服务消费”转变,努力形成与一流城市定位相匹配、彰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气魄的消费影响力。 一、强化政策突破,构建开放多元的消费环境。借鉴学习海南离岛退税等政策举措,探索建立服务于免税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政策,针对国内主力消费客流,扩大栎社机场免税店规模,争取适度放宽进境免税店免税购物额度,依托双区(自贸区和示范区)建设,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在有条件的综合商圈设立市内免税店。优化完善免税购物流程,在机场设立离境提货点、退税点,增强离境退税便利度。加大对本地优质品牌进入免税店的支持力度,做大本地老字号、特色品牌免税销售规模。 二、强化协同合作,协力杭州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联动杭甬两市23个区(县、市),以及宁波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重点城市,策划推广代表性商业街区、新消费场景、季节性旅游线路、专题性消费节庆活动等,合力增设国际客运航线,推出高品质商务、旅游定制产品,为疫后消费复苏提供新动能。发挥杭甬两地拥湾滨海的区位优势,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硬核底气,挖掘宋韵文化、大运河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策划推出宋韵旅创、山海度假、中式养生、亲子研学、流量首店。加快完善与台州、舟山、绍兴等城市的一小时通勤圈建设,扩大优质公共服务共享覆盖面,提升相关城市居住、旅游、休闲娱乐、交通出行的通达性。 三、强化特色创新,推动本地品牌走向国际。将提升本地商品品位和服务品质作为提升消费吸引力的根本,聚焦时尚设计、文旅休闲、新能源汽车、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人才、技术的投入力度,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甬尚特色消费品牌+互联网”商业模式,提升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伴手礼推广力度,吸引和培育更大规模的国内外目标消费者群体。借助数字化手段完善商品资源管理,推动实体商业综合体建立线上线下多渠道购物方式。 四、强化服务配套,打造城市文化名片。采取多种手段挖掘和提升本地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消费黏性。加快推动河海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开放力度,加大优秀艺术品展示、优质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的供给。在城市更新中加强街区改造中多元化消费场景的设计,大力培育和引进艺术人文类新业态、城市新生代文化元素。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餐饮、购物、酒店等设施网络建设,增强不同类型公共交通工具的协同性,提高重要景点、商圈的公共交通通达性。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