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离式馄饨担。 |
|
捞馄饨的漏勺。 |
|
一张1953年元旦签发的慈溪摊贩营业许可证。 |
|
掌起王成端的老馄饨担。 |
|
抽屉柜是整副担子中做工最精细的,上下共有9格。 |
桑金伟 文/摄 如果把过去说成“肩挑年代”,那么现在就是“车载年代”。“肩挑年代”中可忆可写的有很多,譬如木匠、铜匠、篾匠等手工业者常挑着专用担子觅活、转场。其实,专用担子何止工匠们有,饮食行业中也同样存在,如馄饨担、豆浆担、凉粉担等。我认为在饮食行业中,馄饨担算是比较典型的,且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 在得到慈溪掌起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证实后,我去掌起拜访了馄饨担主人王成瑞。王师傅今年70多岁,当地人称其祖父、父亲为“馄饨阿德”“馄饨阿善”,可谓是三代包馄饨的。当年他家分三处出售馄饨,分别在掌起、东埠头、范市。此三地原是慈溪县的镇级区域,相距各不足5公里,市日是间隔的,他们就“赶市日”卖馄饨。馄饨担不适合长挑,他家就置备了三副馄饨担,每处安放一副。一家设三副担子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真是“专业馄饨世家”了。 王成瑞是个知青,初中毕业就开始卖馄饨。十几年前,馄饨担歇业,改做厨师,为乡民办宴。三年前我去拜访时,他还住在掌起老街边的旧屋里,旧屋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王成瑞的馄饨担,基座是条长凳,家乡人称此类高长凳叫“马凳”。凳面其实就是营业柜面,凳前端的凳腿上安装了搁置煤球炉的铁架,凳的后端安置一个抽屉柜子。 这个抽屉柜是整副担子中做工最精细的:上下共有9格,最上是两个小抽屉,可放钱币;其下是1块可抽动的案板,包馄饨时抽出;案板下是一个大空格,有通风孔,用于安放馄饨馅;再下是5格等大的抽屉,用于盛放包好的馄饨;最下是个大抽屉,放置碗、汤匙等。 凳面的高度正适王师傅半蹲进入、挺腰而行。他还为我现场做了示范。我问,需要这么多格抽屉放馄饨吗?他说,一般每天售出150碗馄饨,5格还放不过来,好在是现包现卖的。王师傅知道我要去,已在抽屉板上早早铺了一层新棉纸。屉板上铺棉纸,且每日一换,甚是讲究卫生。 前凳腿的内侧挂有一只漏勺。这种直柄漏勺是沸水里捞馄饨专用的,乡人称此为“撩箃”,北方称“笊篱”。漏勺的木手柄经拇指食指长年拿捏,磨出了深深的凹陷。这是百年老馄饨担承载岁月的“包浆”。 我喜欢带有文字的老物,正如考古学家最想看到具有铭文的古器一样。王师傅似乎懂我的心,拿出一张1953年1月1日的慈溪县人民政府摊贩营业许可证(注:这里的慈溪县是“老慈溪”),上面写着“摊主:王善治(注:王成瑞父)。营业种类:馄饨。设摊地点:淞浦东安(注:淞浦现为掌起和范市交界处,东安即东埠头)”。 早年上海滩的绝代才女周炼霞写有一首《咏冬夜馄饨担》诗:“风寒酒渴人如梦,街静灯疏夜未央。何处柝声敲永巷,一肩烟火踏清霜。”通篇不现“馄饨”两字,说的恰是馄饨。旧时上海、江苏一带的馄饨担叫卖是敲梆的,即“柝声”。“一肩烟火”不正是馄饨担吗?熬通宵的人士,一碗火热馄饨下肚后正好睡觉。 人们都说剃头挑子是“一头热,一头冷”的,其实馄饨担、豆浆担也是如此,凉粉担却是两头都冷的。 据我搜集整理,馄饨担在材质上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类。王成瑞家的是木制的,木制担更加精细牢固。但竹制的轻盈,且易入画,画家谢友苏笔下的馄饨担就是竹制的。当然还有竹木结合的,“大身”是竹的,抽屉柜等是木的。 馄饨担在形式上分为一体式和分离式两类。一体式就像王成瑞家的那种。也有担分两头的,即分离式的,挑时分两头,用时可靠拢。 如今,原本意义上的馄饨担早已消失,用它做展示以证明自己是老店的,或偶尔还能看见。温州有家馄饨店,就用“温州老南塘馄饨担”作店匾。黄山屯溪老街有“吴一担”馄饨店,据说附近还有一家“汪一挑”馄饨店。 无论“挑”也好,“担”也好,都仅剩回忆了。在我儿时,馄饨精贵,是“小鸡肚肠”的“女人食”。我的早餐通常是两个大饼一根油条,不超过1角钱,且能撑到中午。若吃馄饨,就要超过1角钱,还只填了肚子的一角。因此早年间,我们是不敢吃馄饨的,尽管老浒山的“馄饨阿潮”也小有名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