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1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脑子都是海的气味

——读虞燕散文集《小岛如故》

    崔斌

    一直期待散文写作有新的样子,近日便恰好看到了散文集《小岛如故》。写故乡的散文太多了,很容易流于低廉的感伤和千篇一律的回望,读《小岛如故》却让我有了些许新体验。

    首先,是散文的陌生感。《小岛如故》是一本描写故乡海岛生活的散文集,作者虞燕在前言里说,发现了一个与记忆里并不一致的岛屿,重新认识和理解了那些曾经熟悉的人。我觉得确乎如此,时隔多年,那些人在文字里应当呈现出了和作者记忆里不同的影像和精神属性。陌生感建立起来了。

    在作者心里,那些曾经的往事也具有了美感和诗意。就像雷达网的旋转,竟然有一种海上芭蕾的样子。带鱼倾泻到甲板上,如同月光照亮了黑夜和眼睛,远处看像是船上堆满了银子。这样的场景真是令人着迷啊。就算是最平凡的渔网,也充满了新鲜感。“我”可以叫出各种网的名字,谈到它们的色彩。“我”看到霞光下的渔网亮一节暗一节。在月光下,那渔网绿光幽幽,长满了眼睛,有了一副诡异的表情。

    其二,丰富的现场感,给了读者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写海岛充分引入了感官体验,眼耳鼻舌身意,样样介入写作过程。就像她说的,想起往事场景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海的气味。

    气味的描述,在这本散文集中是无处不在的。写到花婆婆擅长做的酒淘黄鱼,可谓写出了气味的极致。要饭的母子,来到花婆婆家门口,闻到黄鱼的香味,男孩馋得竟然走不动了。强行拉走时,男孩都哭了。花婆婆叫住他们,特意盛了一碗黄鱼给这个男孩……就算临终前,花婆婆最想吃的还是酒淘黄鱼。

    以气味为通道,连通海岛的往事,串联起海岛的人和物,这是作者独出心裁的创意,是作者提炼了小岛的特质,找到了解读海岛的密码。

    其三,一定的私域性。以《秘境》为代表,写的是“我”的堂姐,那个走小径的人。她一次次偷偷穿过自己开辟的小径,来跟“我”的家人会合、交往,一次次勇敢突破了两家的不睦,不顾大人的矛盾纠葛。堂姐后面的那个母亲,并没有正面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私域的写作,呈现了家族的秘事隐情,故事并不惊人,却写得微妙克制,百转千回,实属难得。

    其四,注重细节,手法多样。虞燕在写作中是从来不会让读者感到厌倦的。海岛渔民干活的多处细节,是“在场”的描述。那些细致入微的手艺,抽丝剥茧般的描述,有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质地。读到美食篇目的时候,甚至有《舌尖上的中国》的感觉。然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到人物,谈到命运,说起闺蜜的私房话,言及重男轻女的旧俗,论起了家长里短。

    其五,叙事哲理化,体现了作品的高度。作者写小伙伴芬,她终于嫁到了县里,却重复着多少人的理想和幻灭、向往和放弃,终于也活成了她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班里组织同学会,芬不想参加,很坚决很漠然,不跟同学联系。芬的姐姐说她像个旧式的女人,没有工作,不会用电脑,除了打麻将就是看电视剧。这还是当年那个心高气傲的伙伴吗?像这样终于跟自己和解或较劲的人,又有多少啊!所以,伙伴和“我”的故事,就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

    “母亲”说从“我”得病起,她经常做同一个梦,梦到去窝里捡鸡蛋,每一次都有一个蛋是碎的,她说“我”就是那个碎的蛋。而“我”也梦到了蛋,已经孵出了幼鸟,幼鸟振动着翅膀,努力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这段文字真好玩,母亲也是个诗人吧?

    而读完全书,这段文字的隐喻意义就会出来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