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赜韬 1931年,上海《龙报》在论说“宁波人的经商力”时,引述了当时中外商界广泛流传的解析:“宁波商人与广东、山西商人相比较,其质朴似山西人,而商机敏活为山西人所不及。其豪毅果断似广东人,而勤勉忍耐又为广东人所不及。”信哉斯言!近现代中国商业史、社会史上鼎鼎有名的“宁波帮”,既靠资本累积致富,更凭优质商品、魅力人格发家。 想及此处,一个根源性问题自然就浮现了出来——“宁波帮”作为覆盖各行各业、横跨五洲四海的博大集群,何以长期保持吸引力、影响力?与此同时,为什么组构“宁波帮”的基础——宁波人,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业、年岁几何,常常能在俊杰辈出的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宁波人的家风中。家,是宁波人生长的空间,更是宁波人代代相续的精神原点。一如旅外“宁波帮”习惯事业有成后在家乡购置地产、兴造美宅,宁波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延续多少代,都始终铭记、秉承着四明山下、甬江之滨祖辈们以“家风”名义赋予的立身之本。 最近收到上海大学宁波商人研究中心主任李瑊教授赐赠的《甬商家族的历史记忆》,开卷便被这部史料翔实、视野开阔的“宁波帮”近代家族史传深深吸引。本书收录的桕墅方方氏、小港李家、朱葆三、虞洽卿、秦润卿五大家族,对熟悉“宁波帮”或近代中国工商业发展史的读者而言自然不觉陌生。然而细读这五个家族后裔悉心开掘资料、精心采访而写成的回忆文章,那些“地方史”或“专门史”中难觅踪影的家庭伦常、道德情感纷纷映入眼帘,读之,恍若置身“宁波帮”家族的祠庙,商帮家族代际接力的精神源泉在书页翻动间汩汩涌动。 通览《甬商家族的历史记忆》,“宁波帮”成功并有效规避“富不过三代”的要诀有很多,而个中意义最为深刻者,当是“富而为仁”,即在经商成功后自觉而接续不断地回馈社会、造福一方。朱葆三先生每年收入约三万元之时,他会留下一万元供家用,余下的两万元豪气地掷入慈善事业。一座座桥梁,一所所学校,还有拯民于水火的时疫医院,今宁波、舟山两地,留下了太多朱氏乐善好施、报答桑梓的真情见证。素有“邑中善人”美称的秦润卿先生,不但为家乡捐建了孤儿抚育机构、民众图书馆,还富有前瞻性地在慈溪县(今江北区慈城镇)建起电灯公司,在千年古城的街巷上映照了现代化的光明。尤为值得称许的是,百余年来,“宁波帮”人士心系家乡亦胸怀天下,所在地的百姓有什么民生困难,总能得到“宁波帮”慷慨解囊、无私相助。古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在“宁波帮”发展史上得到了很好的应验。《甬商家族的历史记忆》写照的“宁波帮”的崛起之路,也为这句箴言注入了不朽的历史内涵。 近现代“宁波帮”的慈善义举,也是其家教传承的深刻实践。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回到故土捐资助学的“宁波帮”人士,总会携家眷参与奠基仪式、揭幕典礼等重要活动。年轻一代的“宁波帮”虽出生在外,却能借由祖辈回馈桑梓的慈善情怀、行动,与家乡建立致密而殷切的情感联系。可以说,“为富且仁”的优良家风缔造了“宁波帮”先辈,也在继续滋养、助推着后来的“宁波帮”。这是《甬商家族的历史记忆》未曾写到纸面上,却着实留在每位读者心间的震撼与遥想。 中国人重情重义,对家有着割不断、永不淡的情愫。家,是中国人生命与文化的一大枢纽。从“家视角”出发,《甬商家族的历史记忆》成功解析了“宁波帮”迎潮而上、长盛不衰的基因。《甬商家族的历史记忆》也为今日我们的家风教育,提供了多元有益的历史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