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籍中,有一部叫《头陀亲王入唐略记》的日记,作者是头陀亲王的随从伊势兴房,内容从唐咸通三年(862年)三月日本天皇敕许头陀亲王入唐写起,一直写到865年6月伊势兴房归国,全文约2000字,是头陀亲王入唐之行的真实记录,也是一份珍贵的唐代航海资料。 头陀亲王又称真如亲王,名叫高岳,是日本平城天皇的第三个儿子,因看破红尘,于822年进东大寺当了一名“头陀”,也就是“苦行僧”。862年,他获得天皇同意入唐学习,同行的有贤真、宗睿等名僧及“船头、控者”等共61名僧俗。 《头陀亲王入唐略记》中说:“仰唐通事张友信,令造船一只。”“唐通事”是日本朝廷授予张友信的一个官名,其职责是替日方就大唐人事等问题进行咨询,与大唐旅日人员进行联络。从这一记载看,张友信在日本有较高的名望,头陀亲王入唐,将所乘海船全权委托他打造。 唐代,明州的许多海商既是航海家,也是技术高超的造船师。当时众多遣唐的日本僧人乘坐他们的商船往返于大唐与日本之间。由于“明州造”海船采用钉榫接合技术和多道水密隔舱结构,抗风浪能力强,日使赴唐的船一般也请明州海商打造。除了张友信,唐会昌二年(842年),日本安祥寺学问僧惠运赴唐,所乘的船就是明州海商李邻德花3个月时间,在值嘉岛用大楠木制成的。 到了宋代,明州更是全国造船业的一个重要基地,今宁波战船街就是因宋时为造船场而得名。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建造了两艘载重量约240吨的“万斛”大型海船,“一曰凌虚致远安济,次曰灵飞顺济,皆名为神舟,自定海(今镇海)绝洋而东。”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又有两艘明州造“万斛神舟”从明州启航到达高丽,其“巍如山岳,浮动波上”,赢得高丽人“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 张友信不负头陀亲王所托,只用8个月时间,就在肥前的柏岛打造了一艘可供60多人乘坐的坚固大船。 863年8月,大船离开鸿胪馆,于19日靠泊值嘉岛。9月3日,随着东北风起,大船升帆向明州进发。《头陀亲王入唐略记》这样写道: 九月三日,从东北风飞帆,其疾如矢,四日三夜驰渡之间。此月六日未时,顺风忽止,逆浪打舻,即收帆投沈石,而沈石不着海底,乃更续储料纲下之,纲长五十余丈,才及水底。此时波涛甚高如山,终夜不息,舶上之人皆惶失度,异口同音祈愿佛神,但见亲王神色不动。晓旦之间,风气微扇,乃观日晖,是如顺风,乍嘉行矴,挑帆随风而走。七日午刻,遥见云山;未刻,着大唐明州之杨扇山;申刻,到彼山石丹岙,泊,即落帆下矴。 从以上记载看,船出发后,开始几天顺风顺水,船行如矢。但到了9月6日下午,海上风云突变,海浪像小山一样扑来。张友信立即下令收缩帆篷,向海底抛石锚停泊。可海水太深,石锚根本沉不到海底。张友信又指挥舵师、水手们收起石锚,用长五十余丈的粗绳捆住石锚,再次往海底下沉,终于把大船固定下来。在浪高如山的危急关头,航海家张友信沉着冷静,妥善处置,足见其航海技术高超。 次年4月,随着季节性潮流的到来,张友信又带着一干僧俗返回日本。头陀亲王则先是去了长安,后又南下广州,坐船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法,不幸在罗越(今新加坡)一带海域遇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