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3-10/13/A10/9975880_bw-luyong_1696666120610_b.jpg) |
黄埠村里透出岁月气息的院落 |
毛亚莉 文/摄 抚着斑驳的老墙,踏着百年青石板,穿行在黄埠古居群错落有致的小巷里。这里四方的天井、古老的图腾、高高的喜鹊尾墙和门头上一盆盆石雕君子兰,以及清新空气里交织着的古宅经年的味道,都给人很特别的感觉。 象山县晓塘乡黄埠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原是白礁洋中一处海峡,先民们很早就居住在这里,以煮盐、赶小海、垦地耕种为生。黄埠古居又称潘家古居,据《潘氏宗谱》记载,其祖潘均耀是元末驻守福建的武将,朱元璋的军队攻破福州城后,潘均耀从海路逃至象山杨岙村,隐居在后岭。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迁来黄埠,后家族逐渐壮大。 据说黄埠潘氏祖辈家规训导非常严格,如今一见,果不其然。村口立一石碑,上刻“永禁赌博”四字。走进潘氏家祠,翻开族谱,罗列着六条家规:崇祀以敦忠孝,睦邻以会同宗,孝悌以肃家风,耕读以务本业,择配以重婚姻,赈济以救贫穷。 明万历年间,潘世奇首建“下道地”宅院。潘世奇是明崇祯元年进士,曾任湖广监察御史、湖广道。后来,村中宅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形成一大片明清时期闽南风格的宅院群。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大部分古宅已毁败,只保留下十余栋。村中心地带有高柴门、三三堂,北有上新屋、三戒堂,南有下柴门,东有季房、小柴门等,村西口有潘氏宗祠、圆峰庙。这些古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建筑上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性很强,题材广泛,从花鸟虫鱼到神仙传说,从民俗风情到吉祥图案,无所不包,尤以三戒堂、三三堂的雕刻最为典型。 黄埠古宅的宅名及装饰、雕刻等大多具有教育意义,如“三戒堂”寓意“戒色、戒斗、戒贪”。宅主人潘必金次子玉辉被敕封承德郎(正六品),所以宅院官家气派十足。三戒堂坐北朝南,由三个四合院群楼组成,每个四合院都有东西厢房和南北两横。院群之间都是门套门、院连院,结构严谨,气势雄伟。三戒堂的栋柱、斗拱、门窗雕刻精美,其中一根大梁上雕有36只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的鹿。“鹿”与“禄”谐音,寓意期望子孙“拙者勤于耕”,添福添禄;“秀者苦于读”,加官晋爵。 在三戒堂南首,有潘必金的三媳妇奚氏建造的三三堂。潘必金三子叫其江,其江在儿子定乐周岁时撒手人寰,不久,定乐也夭亡。潘必金将长子的第三个儿子过继给奚氏抚养。分家后,奚氏在三戒堂南首建造起这座大宅院。潘必金将大宅取名为“三三堂”,寓意有两层,一是“三媳妇领养了三侄子”,二是以“立德、立功、立言”即“三立”作为家训。三三堂也是由三座宽敞的四合院群楼组成,布局与三戒堂相似。三三堂是女人当家,因此整座宅院的装饰以凤凰、牡丹为主。 宅主人把“三戒”“三立”奉为行为规范,形成传统风尚,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不仅教育着子女,也使乡亲邻里耳濡目染,同获教益。这些行为规范无意间也道出了古宅中人凭教育兴家、历久不衰的奥秘。 高柴门主人叫潘必銶,原是黄埠村一名民间郎中,相传他以一帖药治愈皇后的怪病,一夜成名,皇上赐名“潘一帖”,并赐重金,使其建造了这栋豪宅。在中国古代,素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说法,因为良相能治国安邦,良医能治病救人。高柴门的厅堂两壁上,贴着许多黄榜。这些昔日的黄榜,见证着这个家族的家风传承。 在黄埠,有的建筑算不上考究,但充满传奇色彩,黄埠街东首的小柴门就是这样一座宅院。清康熙年间,主人潘必鑏以抚恤济贫闻名。传说东海有一蛟,因受过潘必鑏恩惠,化作人形到小柴门当佣工,以报答其恩德。他帮主人勤俭持家,也经常帮助乡邻,其心终于感动上苍,让他获得了成龙的必需之物——蟾,而后变作一条龙飞入东海,黄埠人称他为“长工龙”。几百年来,长工龙的故事在晓塘大地盛传不衰,美丽的传说给这座古老的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在黄埠,无论是美丽的传说,还是古人遗留下来的一些石磨、石杵等,都能折射出古人崇德向善、耕读为本的观念。 黄埠人重教,更体现在办学上。明清时期,在黄埠的鸡笼顶、龙潭坑山坳和双峰山石鼓庵曾办过书塾,培养出众多名人学士。今石鼓庵得到重建,鸡笼顶和龙潭坑书塾已圮。清代,潘显灼倡建文昌阁,又在众人捐助下,建成文成殿三间,后毁于民国期间。坐落在圆丰庙旁边的潘氏宗祠,重建于清乾隆年间,三进两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在潘氏众多宗祠中稳居老大地位。自1925年起,华西初级小学、黄埠小学、后岭中心学校,都以这座祠堂为校舍,培养出浙大教授潘仁云、河南林学院副教授潘安贞等大批人才。 与其说黄埠人杰地灵,不如说黄埠人“教有方、学有道”。黄埠先后出过两榜进士潘世奇、荣恩进士潘定策、举人潘健山,此外还有各类贡生10余人,郡邑庠生21人,国学生29人,其中为官的12人。因为出过这么多的文人和名人,因此留下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古建筑。 古宅内甬道幽深,我在甬道中穿行,沉默并倾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