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理论周刊·论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第周:一生只为一事来

童第周

    黄明朗

    近日,央视《国家记忆》报道了宁波籍科学巨匠、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童第周的事迹。童第周先生“一生只干一件事,一件事情干一生”,把全部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学和海洋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无数国人照亮了前行路径。

    一是选择利国利民的好事。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千差万别的选择,才有千姿百态的人生。能把一件事干一辈子,而且无怨无悔,是因为这件事值得托付终生,而其判断标准则是对人民有利、对国家有益。

    童第周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怀,集中体现在他青年时期两次出国又两次归国的经历。他1923年考入复旦大学,在为著名生物学家蔡堡做助教期间,接触到了胚胎学,激发了他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1930年,他怀揣“科学救国”梦想,前往比利时深造。1934年童第周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多篇论文在欧洲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导师希望他留在比利时继续深造,但他不顾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任教。

    1948年,童第周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次年,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中,他拒绝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克服种种阻力再次回国。当时,中国海洋生物科学几乎一片空白。童第周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期间,便与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一起提议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机构,很快得到政务院批准。从此童第周开始了新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基本摸清了海洋的“家底”,为新中国海洋开发、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童第周的人生轨迹,给人以深刻启示:一定要坚守爱国心,心怀报国志,找到梦想的方向,永远走在追寻有意义事业的道路上,才能使人生变得精彩无限。

    二是征服千磨万击的难事。“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童第周选择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凭着坚强意志,经受住挫折与失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踏平坎坷成大道”,从辉煌走向更加绚丽的辉煌。

    因为家贫,童第周17岁才考取宁波效实中学,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第一学期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他没有气馁,每天早起晚睡,到校园的路灯下读书,依靠刻苦努力,期末考试达到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全校轰动。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28岁,童第周得到亲友资助到比利时留学,曾被外国同学瞧不起,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留学生活十分清苦,他租住一间狭小的阁楼,喝白开水,吃面包干,刻苦攻读。为研究蛙类胚胎发育,需剥离青蛙卵细胞外膜,这项实验难度极高,青蛙卵直径只有1毫米,又滑又圆,外面包裹着三层薄膜,导师努力几年仍束手无策。童第周认真思考,只用几分钟就剥开青蛙卵薄膜,让外国同学对他刮目相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童第周到四川小镇一所大学教书,渴望继续胚胎学研究,却苦于没有实验设备。后偶然在旧货摊见到一架显微镜,老板要价六万元,相当于童第周夫妻两年的薪水。为搞科研,童第周夫妇俩“低三下四”地向亲友东挪西借,还变卖了不少衣服,终于买回显微镜,建起简陋实验室,克服各种困难,对蛙类及蝾螈胚胎进行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童第周的事迹,揭示了天道酬勤的哲理,人必须不畏困难,孜孜求索,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成为征服困难的强者。

    三是探寻永无止境的盛事。童第周不畏浮云遮望眼,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低调品性和超强定力,对事业锲而不舍,将标准定得越来越高,对成绩淡然处之,以顽强的毅力不断向更加高远的目标攀登。

    他长期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并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先后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在核质关系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等等,成为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同时,他还在防治海洋有害生物、人工养殖经济水产动物、开拓培育经济鱼类新品种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他艰难而光辉的人生历程表明,任何宏大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见异思迁、浅尝辄止只能止步不前,甚至前功尽弃;有志者应该不被功利所惑,把阶段性成功当作前进的阶梯,循序渐进,鞠躬尽瘁,才能使事业精益求精,日臻深化完美,为国为民作出更大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