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摸六株”想到《耕织图》

    赵淑萍

    以前,有人自嘲是做农民的,就说是“摸六株”的。类似的说法还有“穿草鞋”“咬咸齑”等。总之,脏、累、苦都让农民给摊上了。

    “摸六株”其实就是种水稻。在宁波一带,种水稻遵循一个规则:插秧插六株,耘田耘六株,割稻割六株。秧刚插下去时,每行六株,脚中间两株,左右各两株。这苗要分得均匀,横直株距要相等,而且要随时看前面插的秧苗直不直。有的地方还会每一埭或两埭拉一条种田绳。而耘田要“三耘”。“耘”,《广雅》解释其为“除也”,就是除草,培土。耘田时,农民双腿跪在淤泥中,头一遍,是为了让秧苗真正入泥,顺便拔掉稗草。第二遍,是为了促进稻苗分蘖,挖掉杂草。最苦的是第三遍,这时秧苗即将抽穗,锋利的稻叶如一把把向天的利剑,把耘田人的手脚割出血痕。更不用说脚在水里浸泡着,还要遭受蚂蟥叮咬。

    在奉化,有布袋和尚教农人“摸六株”的故事。布袋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是五代后梁时期的高僧。他体态肥胖,笑口常开,是弥勒的化身。他曾经吟过一首插秧诗: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农人插秧的情景,而且蕴含禅意,道出了进退的辩证法。

    没有种过田的人,可能看到的是男耕女织田园生活的诗意和丰收的美好。可是,一饭一粥、半丝半缕都源自劳作的艰辛。南宋时,於潜(今杭州临安)县令楼璹,有悯农情怀,念农夫之苦、织女之寒,创作了《耕织图》。其中,耕图从“浸种”到“入仓”一共21幅,织图从“浴蚕”到“剪帛”一共24幅,真实详尽地记录了农作生产过程。每幅画,都配有一首八句五言诗。楼璹将《耕织图》呈献给宋高宗,得到皇帝的赞赏并且获得吴皇后的题词。后来,以《耕织图》为蓝本,不断改编、临摹、仿绘、镂刻、印制,从而出现了内容大致相同而风格各异的多种《耕织图》版本。在清代,《耕织图》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力推,不仅御令重绘且都亲自题诗。

    尽管,楼璹的《耕织图》原图早已散佚,但《耕织图诗》流传至今。“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赪”“去草如去恶,务令尽陈根”“敢辞冒炎蒸,但欲去莨莠”“经年苦艰食,喜见苗薿薿”,描写了农民一耕三耘的情景。从后世诸多的《耕织图》摹本看,内容和载体都得到了拓展,因为在中国古代,“农为天下之大本”,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图绘农事,目的是为了劝课农桑。农耕桑织工具的演变、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自然能从各朝各代的摹本中反映出来。《耕织图》影响深远,15世纪末就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后来还传到了欧美地区,在欧美国家也发现了以《耕织图》为题材的盘子、瓷器、壁画等。

    回过头再说楼璹,字寿玉,又字国器,鄞县(今宁波)人,诗人、画家。“四明楼氏”是宋代宁波月湖畔的望族之一,在浙东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清代李邺嗣在《鄮东竹枝词》中赞誉月湖楼氏为宋代鄞县望族之首。而全祖望《湖语》中也提到了楼氏的昼锦堂、昼锦坊、登封阁和东楼。“四明楼氏”人才辈出,有“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被誉为“四明孔子”“百世之师”。楼郁的孙子楼异,在任明州知州时,创立了高丽使馆,又造巨舶百艘直通海外。楼异有五子,皆入仕,楼璹就是其中之一。

    在央视“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上,有个舞蹈节目,以南宋楼璹《耕织图》为灵感,融合现代数字技术,实现艺术化的沉浸式呈现。绿树成荫、阡陌纵横,人们播种耕耘,怡然自乐。虚实相间,穿越古今。今天,我们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我们要传承、利用好传统的耕织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打造现代版的《耕织图》,奔赴绿色共富之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