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任伯年的宁波足迹

楼世宇

任伯年《东津话别图》(局部)
任伯年 《小浃江话别图》(局部)

    不久前,“笔无常法 雅丽丰繁——任伯年绘画作品展”在绍兴举行,全面展示了这位海派巨子无所不精的各个门类画作,同时,正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净妙庄严——中国佛教文化艺术邀请展”上,任伯年的佛教题材画作也在展出之列。一年多前,“天才纵横——任伯年作品专题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这些展览及由此展开的研讨,引发了业内对任伯年及海派绘画的关注。

    “五口通商”以后,上海得到了近代意义的开发,逐渐崛起成为中国乃至远东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新兴市民阶层对于艺术的特定审美需求,使得各地的画家蜂拥而至,在这个城市交流、创作,锐意求进,大胆革新,形成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海上画派”(海派),任伯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员。赴沪前,他的艺术生涯在宁波度过,从1865年至1868年这四年间,任伯年在甬上寻胜探幽、以画会友,夯实了扎实的功底。可以说,任伯年后来艺术风格和观念的确立,和他在宁波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而他留下的多件关于宁波的画作,则成为宁波文化史上的重要遗存。

    任伯年(1840-1895),名颐,初名润,字伯年,号小楼、次元。出生于绍兴府山阴航坞山下(今属杭州萧山区瓜沥镇),其父任鹤声(号淞云)是当地知名的民间肖像画艺人。天资聪慧的任伯年,10岁左右便学习父亲擅长的“写真术”,打下了人物画的造型基础。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太平军相继攻陷绍兴和杭州,任伯年一度参加太平军,成为军中的掌旗手。次年初离开。

    同治四年(1865年),为躲避战乱,任伯年来到相对安定的宁波,投靠居住在此的族叔任薰(1835-1893,与任熊、任颐并称“海派三任”),以卖画为生。当年秋后,客游镇海,在好友方樵舲家居住半年,“作画甚勤”。据方氏好友、曾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宁波人马衡回忆:“曩闻镇海方樵舲君言,伯年之初鬻画也,尝住镇海方樵舲家。樵舲之尊人(指父母)本好客,优礼之,伯年亦不言谢。半年后将辞去,谓为主人画像,伸纸泼墨,寥寥数笔,成背面形,见者皆谓神似。”

    在宁波城区,他也留下了几幅作品。其中《仿老莲人物仕女图》,上有题款“乙丑(1865)岁山阴任小楼写于甬江客次”,并钤“山阴任次远甫印信”朱文篆印。

    那段时间里,任伯年结识了甬上不少文人学士,如万个亭、陈朵峰、谢廉始等,众人琴歌酒赋,诗画唱和,建立了深厚感情。

    1866年春,任薰、任伯年叔侄与万个亭同赴镇海西南乡之芦江(今属北仑),作了一次深度游,历时数日。其间任薰带来一位好友——镇海籍名流姚燮的次子姚景夔(号小复)。任伯年与姚小复一见如故,“谈心数天,颇为合意”。姚小复遂邀任伯年至家中,即其父姚燮的大梅山馆。小住几日后,任伯年画《小浃江话别图》以作馈赠。山水画不是任伯年的“强项”,他在题款中坦率地表示,此图“仿唐小李将军(唐代青绿山水画家李昭道)法,然笔墨疏弱,谅不足当方家一笑也”。

    姚燮(1805-1865),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晚清著名文学家、画家,也是一位红学研究专家,素有“浙东杜甫”之称,为人洒脱放达,喜好结交文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秋,他曾邀请任伯年的族伯、“海上三任”之首任熊至家中。姚家“大梅山馆”位于今镇海区姚张村,当地人称“姚家大屋”,如今雕花石窗精美依旧。任熊在姚家住了一年多,留下了《大梅山馆诗意图》六册120幅、《铜雀春深》《宋元词句仕女》《梅花仕女图》等大量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各门类。姚小复显然继承了其父广交天下文士的性格,他把任伯年请到家中,盛情款待。任伯年绘《小浃江话别图》以作回馈。小浃江,发源于鄞县(今鄞州)莫枝东钱湖与天童太白山麓,流经五乡碶、渡头董,进镇海(今北仑界)后流入东海,其主要河道在今小港境内。明《宁波府简要志》载,当时江上樯帆云集,江岸商贾互市。这件《小浃江话别图》,纸本设色,96厘米×21.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与姚小复小别后不久,任伯年住进了大梅山馆,他在这里得以尽览任熊赠予姚燮的全部画作,悉心观摩学习,吸取任熊技法之精华。这段时间,他笔耕不辍,留下了《人物故实图》《蕉石图》《方樵舲之尊人像》《蕉阴抚琴图》《梅花仕女图》等画作。

    同治六年(1867年)春,他从镇海来到宁波城区,为好友叶金缄(号波香,慈溪人)画《灵石旅舍图》,该画后被纳入任伯年十余幅《风尘三侠》系列。任伯年向来擅长人物,故叶氏收到此画不胜欢喜,在画中题跋,赞其“用笔秀逸,设色古雅,不让老莲(明代人物画大家陈洪绶)……颊上添毫,诩诩(栩栩)欲活”。

    那一年里,任伯年除了正月曾赴杭州游历一次,其余时间基本上在镇海和宁波城区之间活动。二十八岁的他正值盛年,精力充沛,创作勤奋,其中有不少为文人画友间的应和之作,题材以人物和花鸟为主。如《范湖居士(秀水人周闲)四十八岁小像》《雪景寒雀图》《西施图》《梅妃图》等。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春二月,任伯年离开宁波,随任薰前往苏州。临行前,在城区东门三江口,即当时宁波通往上海、苏州的码头,与甬上好友万个亭、陈朵峰、谢廉始依依惜别,并作《东津话别图》(135.8厘米×34.1厘米,现藏中国美术馆)以为留念。他在画上自题:“客游甬上已阅四年,万丈个亭及朵峰诸君子,一见均如旧识。宵篝灯,雨戴笠,琴歌酒赋,探胜寻幽,相赏无虚日。江山之助,友生之乐,斯游洵不负矣。兹将随叔阜长(任薰字)橐笔游金阊(苏州)……抱江淹赋别之悲,触王粲登楼之思。爰写此图,以志星萍之感。”感情之真挚、浓厚,溢于言表,尽在画中。

    《东津话别图》,纸本,青绿设色,无论“经营位置”还是“传移模写”,都极为妥善、精准,山、水、树、桥占据了画面主体,人物却被放在点睛位置,打破了隋代以来传统山水画“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体例,从这一点上讲,《东津话别图》不仅在晚清绘画史上有一定地位,即便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亦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根据任伯年的题记,此画作于同治七年花朝后十日(公历1868年3月18日)。画成后,经历后世多人递藏、品鉴及题跋。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年)三月,海派名家蒲华(1832-1911,字作英)在画中题诗:“名士论交总至诚,那堪当日动离情。龙池杨柳春风影,虎阜桃花夜雨声。翰墨奇勋传海岛,琴樽良会话江城。来迟空自生忻慕,展卷苍茫酒独倾。”1942年2月,近代画家吕万题诗并跋云:“开图何幸识先贤,似闻离声咽管弦。从此苏台明月上,应思曾照甬江边。”均表达了对任伯年与宁波文人之间珍贵友情的赞赏。

    1868年春离开宁波后,任伯年抵达苏州,跟从任薰畅游吴地山水,以卖画为生,在那里结识了松江(今上海)人胡公寿、鄞县人陈允升、苏州本地人沙馥、顾承等名流,并娶陆氏为妻,建立了小家庭。当年冬,赴上海,从此寓居沪上,和“三熊”(张熊、朱熊、任熊)以及任薰、任预、赵之谦、蒲作英、虚谷、吴昌硕等诸家,共同开创了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海上画派。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宁波的四年,相当于一个“本科”的锤炼,助力任伯年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中国美术史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