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保国寺精进院大殿的藻井。 |
|
余姚牟山马家堰关帝庙戏台藻井分两层。 |
|
宁海梅林岙胡村胡氏宗祠的三连贯藻井。 |
|
慈溪掌起任佳溪村灵龙宫戏台藻井是八卦式的。 |
桑金伟 文/摄 说白了,藻井就是一种特别的天花板。天花板尽人皆知,藻井却不全晓。藻井穹然高起,如伞如盖,悬于室顶,耐看漂亮。 藻井的主要功能是防尘、隔音和美观。后来,因藻井造型上圆下方正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宇宙观,衍生认为,藻井是天体在屋顶之缩影,体现了古人对天的敬畏崇拜。 藻井之称很有意思,“藻”是指荷、菱、莲等水生植物,当然是雕刻上去用来装饰藻井的。“井”既指水之井,以水克火,希望保障屋宇安全;当然更指二十八宿中的井宿,主水。 东汉文人应劭在《风俗通义》(又名《风俗通》)中提到过藻井,说明藻井很早就有。关于藻井起源,有学者认为,它源于原始社会穴居时代,人类为了通风采光,在穴上开凿一个小洞,洞口用树枝以抹角梁层层叠成,即后来的“抹角叠木法”之始。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藻井在其原有的实用功能之外,又增加了装饰功能和精神功能——逐渐被赋予了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般认为,藻井按其形式可分为四类:圆形藻井、方形藻井、八卦形藻井、椭圆螺旋形藻井。当然还有其他分类法。 全国有名的藻井有很多,如北京原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被称为“藻井之冠”,还有沈阳故宫大政殿降龙藻井、山西应县净土寺天宫楼阁藻井等,精美绝伦,不一而足。 宁波的藻井也非常出彩。说到宁波藻井,不能不提保国寺的“斗八藻井”,它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斗八藻井是在斗四藻井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由八根角梁支撑,流行于宋辽时期。到了元代,藻井样式趋于繁复。及至明清时期,藻井样式越来越繁复,甚至出现了建筑地位越高藻井越繁复的趋势。保国寺斗八藻井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是代表历史发展里程碑式的遗存实物。 近代宁波藻井,集中体现于戏台的顶部。过去宁波城乡戏台众多,现在保留下来的还有不少。戏台上的藻井,除了不失其原有功能外,还具备了聚音、扩音功能,所以宁波的戏台藻井多为非镂空的。 宁波戏台藻井大多采用圆盘螺旋形。螺旋形的藻井,仰看动感很强,给人以高远深邃之感。它由细小木雕件并接的十多个行列盘旋而上,逐渐收缩成螺旋形。昂与昂之间,由升斗、榫卯和吸放音板连接。每个昂身外挂一个如意瓜果拱,形似龙爪凤翅。昂尾归于顶部明镜,犹如盘龙蹿顶——这是宁波戏台藻井最精绝处。难怪一些写戏台藻井的文章中,少不了引用宁波戏台的事例,如秦氏支祠戏台、宁波府城隍庙戏台、宁波庆安会馆戏台等。 宁海古戏台众多,工艺精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往往是四角立柱,因此戏台的顶总是方中筑圆。圆的即为藻井,乡人称这种圆顶为“鸡笼顶”,外观如民间养鸡的竹编笼子。这个名称直观而形象。让我感兴趣的是,宁海下浦魏氏宗祠有二连贯藻井,在宁海梅林的岙胡村胡氏宗祠和西店的崇兴庙、樟树孙氏宗祠内,更有别处少见的三连贯藻井。 但宁波戏台并非全是“鸡笼顶”,有几个特例值得一提:象山黄埠三三堂的戏台藻井是凹型天花板;慈溪掌起任佳溪村灵龙宫戏台藻井是八卦式的,由八行八列的斗拱相接而成;余姚牟山新东吴村马家堰老街边的关帝庙戏台藻井分两层,下层非螺旋形,上层为螺旋形;慈城慈湖师古亭的藻井,也不用“鸡笼顶”,处理方式十分独特,顶部浮雕很精美。 让人欣慰的是,制作藻井的能工巧匠在宁波还有不少。如宁海的葛招龙师傅现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代表作品木雕《人生·戏台》,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他从事古戏台、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工作20余年,主持修缮了古戏台、古建筑群160余处,堪称掌握宁波古戏台“核心技术”的人;鄞州的葛道建师傅同样从事古戏台、古建筑修复;鄞州的张立群师傅是戏台藻井制作传承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