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繁花”丛中 风尚流转

电视剧《繁花》中的男女服饰。

    林亚玉

    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讲述了众多上海人的故事,有人就有衣着,旗袍、裙子、中山装、西装、棉袄、运动装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繁花》让读者看到了上海的时代特色,看到了都市服饰的前沿性和传承性,更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都市人的审美观念。

    着花旗袍,前襟掖一条花色手帕,是20世纪50年代粗通文墨的民办教师的打扮。喜欢跑舞厅的女士,旗袍特别多,“单,夹,呢绒旗袍,闪面花缎,四开纺绸,平头罗纺,竖点纀绸……每一件,腰身绝细,样式不一样,滚边包纽,暗纽,挖镶,盘香纽,看似简单,实在也是妖……”还有“沙克司坚”旗袍,也就是人造丝,绿、黄、粉、淡蓝、雪白。当时男人着白西装,女人着白旗袍,最为流行。

    裙子也是上海女性喜爱的服饰,用蚕丝熟织缎做的,称为“摹本缎子裙”,这是上档次的裙子。着在S身段的女士身上,妩媚夺目,添一分太荤,减一分太素。1974年,流行V字领的左右对称的连衫裙:小和尚领,领子和前襟的边缘镶布,腰间抽褶,并配上一条本色腰带,腰下是半长裙,裙子的下摆在小腿中部。此裙在上海的流行时间较短,很快被新的其他上海特色裙所取代。米白色的“铅笔裙”清爽而舒适,富有特色的百褶设计让简单的铅笔裙富有层次感。与此类同的“一步裙”,端庄、文雅,最受机关女性青睐。

    中山装,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身份象征的男士服饰。上海“红帮裁缝”是缝制此类服装的高手,孙中山第一套中山装即出自“红帮裁缝”之手。他们不仅缝制新衣,还有改制长袍马褂为中山装的技术。藏青哔叽中山装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仍是许多男士的心仪之物。

    “文革”期间,男青年以穿军装、大裤管军裤,身背“为人民服务”绒绣红字的军绿挎包为时尚。运动装类,以拉链翻领运动衫(被称为“大翻领”)最为时髦。不少人即使着军装,也将白衬衫的衣领翻在军装领子外,于是各式“节约领”(也被称为“假领头”)应运而生,并且很快流行全国。有用零头布做成的,翻露在罩衫或毛衣外;有用毛线织的套领,钉在外套领上,于一派沉闷的“藏青灰蓝”中,崭露头角。可见上海人着装之讲究。

    西装,是男士最洋气的服饰,讲究料作。“夏天嘛,派力司、凡立丁;冬天嘛,法兰绒、轧别丁、舍维呢。”香烟灰派力司三粒纽式样西装,胸袋露出白手帕一角,派头很足。西装裤,也十分酷,书中经常出现的葛老师,冬天着板丝呢西装裤,夏天着派力司翻边背带西裤。而女子的西装,有双排扣、单排扣的四袋收腰小西装。

    棉袄,是上海女性出嫁必备的服饰,多以织锦缎、璜贡缎作面子,丝绵作芯。书中,作者这样描述雪芝的织锦缎棉袄:蓝底子夹金,红、黄、紫、绿花草图案,景泰蓝的气质,洒满阳光金星。

    到了20世纪80年代,港台的服饰风吹到上海,喇叭裤、牛仔裤、弹力衫,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男青年着铜钉的劳动布裤子,搭配圆领汗衫,显得很酷。女青年穿的弹力衫是花色的,“弹力衫慢慢套上去……逐渐裹紧,两手朝下一拉,衣裳有了精神,平滑,皱褶,隆起,收缩,服帖自然。”

    一部《繁花》,几多服饰。我当年也曾在服饰穿搭上跟过风,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