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副刊/连载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望潮

  王士正 乐家凯

  骨软膏柔笑贱微,桂花时节最鲜肥。灵珠不结青丝网,八足轻趱斗水飞。这是清代诗人陈汝谐对望潮的生动描写。它写出了望潮的形状特点、生活规律、上市时间等总体面貌。

  望潮属章鱼科,有招潮的别称。象山《蓬山清话》第十六卷有记:比章巨(章鱼)略小,味胜,喜逐夜潮而游。多产于象山港沿岸的下山、墙头、洋北、高泥、西泽、青莱一带,象山半岛南部的东海岸东旦、黄家兰,西海岸的黄吉岙、弹涂岙(海丰村)等地也有产。

  “望潮”名称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故事:在很久以前的古代,有只望潮钻出洞来在海涂上晒太阳,一只正在觅食的老鹰飞过,看到这只软绵绵又白胖胖的小海鲜一动不动地伏在海滩上,于是收拢翅膀“呼”地俯冲下来,锐利的脚爪一下子抓住望潮,并张开尖嘴猛咬,但望潮虽然形体小,又无强健的筋骨,也无锋利的爪牙,可它机灵敏捷,马上收拢八条腕(脚)变成八条绳索,紧紧地缠住老鹰的头部、嘴巴,罩住了它的眼睛,还有几条伸进老鹰的鼻孔,使它鼻血直流,老鹰头晕目眩,煞时失去咬啄的能力,双方相持僵着不分胜负,老鹰被迫妥协讲好话,要求望潮放开八腕各自逃生,望潮则要老鹰带它到海潮里去,老鹰只好乖乖地拖到上涨的潮头上,望潮得水后即放开八腕逃入大海里去。从此,老鹰再也不敢到海涂里抓望潮,望潮也不敢在退潮后到海涂上戏耍,只望着潮水涨上来时才出洞在浅滩浪花里“八足轻趱斗水飞”。以后人们就把它称为“望潮”。

  望潮很怕冷,一到冬季,它就钻在洞里不出来捕食,只好吃自身的脚爪(腕)保命,到最后只剩下光溜溜的腔体,从浅滩流入大海,直至死亡。但体内的卵子苗却能成活繁衍成新望潮,来年再进近海滩涂挖洞生长,到上半年四五月份时已成长可捕捞,当地人称为“大麦望”。到八九月份时长大肥壮,个头大的一只有两三两重,腕脚散开直径达15-20厘米,称为“桂花望”,那时膏厚淳香,特别鲜美味正。

  笔者曾在象山港和大塘港岸边生活,目睹并亲身下海涂抲过望潮,看到沿海农渔民捕捞望潮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徒手抲:长期下海经验告诉我们,望潮洞口花斑斑,不光滑。找到洞,可以直接用手伸进洞去,再拉出来,形成吸力,几次推拉望潮就会被吸出洞外来,抓住即可。

  二是沙蟹钓:八月桂花望,洞深,且有转弯,有的还有副洞,徒手抲不牢,可用一根木条或竹竿,一头缚只沙蟹,放在洞口钓。大望潮看到沙蟹就会钻出来抓食,而且紧抓不放,此时用手抲牢装入木桶内。

  三是照灯撮:涨潮时,望潮都会爬出来戏耍觅食,到黑死夜时,它伏在滩涂里不大会动,用灯盏(现用手电筒)照到了可直接用手去撮来,《蓬山清话》里也有“人候潮涨,爇松明以取之”的记载。此法一晚上可撮几十只,多时百来只。

  四是铁铣挖:冬天时,老望潮在深洞里不出来,抓捕者多用铁锹铁铣撬开洞,直接从洞里挖出来。

  望潮“骨软膏柔”、肉质坚韧,很难嚼烂。所以烧煮烹调时方法很有讲究。当地人摸索出一种好方法,即在烧煮前用小水辣蓼涂身后在地上或木桶里反复掼,没有小水辣蓼的用草木灰代替亦可。掼过的望潮无论热炒或红绕肉质松脆,吃起来有种神奇的鲜美淳香。

  由于望潮营养丰富味道好,干制后还可入药,平时渔民抲上来不舍得整只红烧吃,一般都把它切成细条,用茭白、毛笋或菜梗等蔬菜鲜炒吃。到喜庆办酒时,用整只红烧上桌,视同海参、鲜贝、龙虾一样属高档宴席,往往有些宾客在宴席时自己舍不得吃,每人分一只带回家与亲人分享。因此,象山餐饮谱上,把“红烧望潮”列入“海鲜十六碗”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