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 总有一些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不仅不会忘记,反而日久弥新。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些童年的美食,像一种深深的烙印,铭刻在心,时时想起…… 先说馓子。馓子是一种古老的食品,以面粉搓成细绳,挽成环状,入油锅炸成金黄色,香酥无比,为南北之通食。《名义考》云:“绳而食之,曰环饼,又曰寒具,即今馓子。” 在西北地区家家都有吃馓子的习惯。一般在腊月底制作,过年时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因为父母都是南方人,所以我家里极少做馓子,都是住在隔壁的丫丫妈做好送给我家的,一送就是一小脸盆,够吃好几天的了。每次丫丫妈做馓子的时候,就预示着春节即将临近,我们几个孩子在厨房旁边跑进跑出,等第一锅馓子出来,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下手了,丫丫妈炸出来的馓子酥脆味香可口,一条条犹如金丝,简直就是一件美妙的工艺品。 再说糖麻叶,就是面加糖油炸的一种食物,很厚实的感觉,简简单单的味道,却有一种会让人思念的甜。糖麻叶一只只非常结实,记得住在石嘴山的时候,馓子只要三分钱一个,我买一个当早餐吃正好。而糖麻叶呢,一开始是一角钱一个,但是因为体积庞大,所以我最多一次只能吃三分之一。 下面出场的就是油香了,油香又叫油饼,相传在元代从古波斯等地传入中国。油香种类和口味众多,有发酵面的咸味油香、淡味油香、甜味油香,还有烫面油香、发酵面油旋子等。油香外面酥酥的,里面软软的,让人回味无穷。2010年我带着女儿回去,和同学一起吃饭,席上有一盘油香,女儿是第一次吃油香,居然一口气吃了三只!把一旁的同学看得目瞪口呆。 馓子、糖麻叶、油香这三样油炸面食都是我小时候在石嘴山经常吃的,后来搬到大武口,喜欢在节假日的时候去旁边的平罗县赶集,平罗县的集市非常热闹,集市上的美食更是应有尽有,让我难忘的还有种小米炸糕,我记得那时是八十年代中期吧,一只小米炸糕一角五分,甜而不腻,每次和妈妈、弟弟去赶集总要买了吃,还有凉粉,坐在小吃摊上,我们仨一人要一碗,吃得津津有味。 最后要说的是沙枣。在西北,沙枣树随处可见,我离开宁夏这么多年,总要想起那随处可见的沙枣树,我觉得那是西北性格最好的诠释。西北的春天来得迟,几乎到了春末,在一场接着一场的沙尘暴之后,沙枣树就那么悄悄,默不作声地开花了,每当我看到那灿烂金黄,像一个个小小的喇叭一样的沙枣花的时候,我就知道,夏天离我不远了。沙枣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水果之一,微酸微甜,入口有一种绵绵的感觉。虽然多食涩口,但是我却百吃不厌,一边吃一边哼《宁夏民歌数花》:“沙枣子开花香天下,塞上江南好宁夏,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山宝疙瘩,一马平川好庄稼,富饶花儿开,花开人人夸……” 前几年,有朋友从宁夏给弟弟带来了沙枣,弟弟特地送过来,女儿只吃了一颗,说:真难吃。我实事求是地说:“一点都不好吃了,怎么和小时候的沙枣不一样了呀。”弟弟直呼我忘本。我想,大概是因为时间和地点不同,我再也吃不出小时候那么好吃的沙枣了,就如鲁迅在《社戏》里所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