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0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石头剪刀布”并非儿戏

  □蔡辉

  

  近日,我国科学家公布“石头剪刀布”策略研究成果,被网友们称为“闲的”、“纯属吃多了撑的”,质疑搞这种研究是虚耗科研经费。(5月5日《新京报》)

  网友们的判断基于常识与个体经验,一般而言,这比盲信积极,但在现代社会中,常识与个体经验也在不断进步:500年前,太阳围着地球转是常识;200年前,上帝造人是常识;100年前,理性万能是常识。而今天,这些常识都已被推翻。

  同样,个体经验也在不断改变,想到元代时手纸才普及,清末时老北京街上到处是粪便,空气中飘满异味,恐怕没人愿意回到过去。

  技术总在耕耘人性,总在刷新常识。这意味着,要判断新成果的优劣,应有更高的价值维度,即理论思维。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

  牛马不知自己劳累,猪狗不知自己肮脏,因为它们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无法建立起参照系,只好接受现实。而人类则不同,我们可以用理性构建可能的生活,从而对现实进行批判,并改造现实。

  “石头剪刀布”式的策略研究,在国外并不罕见,表面看没什么用,但当牛顿面对苹果而沉思时,当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实心球时,我们能说也是“吃多了撑的”吗?

  科学需要研究普遍规律,因为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视野与生活,汲汲于有用没用,其实是一种“原始思维”,正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写的,美洲原始人能叫出上万种植物的名字,超过欧洲顶级的植物学家,可他们却把同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赋予不同的名字,因为“用处”不同。

  事实证明,“有用”对思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很容易让我们摒弃理性,走向功利,结果造成知识的无效积累,记忆负担日增,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下一代人的创造空间也被窒息。

  或许“石头剪刀布”策略研究仍有粗糙、不严谨的地方,但这应放在学术领域中讨论完善,让公众投票决定牛顿定律是否成立,这显然是荒谬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