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涵 “拼爹”这词一直热。有人花钱求有个好爹,工作求有个好爹,找对象求有个好爹,犯了事,更求有个好爹,似乎有个好爹一切阻难都能化险为夷。“我爸是李刚”,将“拼爹”发挥到了极致,只是“拼爹”的同时,拼掉了自己,也拼掉了爹。 爹拼了一辈子,为儿女(当然也为自己),到头还折在儿女手上,岂不是莫大的讽刺?“拼爹”的趋势也昭然———“坑爹”。 年轻人在“拼爹”的同时,大人也在忙着“拼孩子”。在乡下更明显些,串门闲聊中,大爷大妈们常有吆喝:“我儿子考上公务员喽!”“我闺女调去法国上班啦!”“我女儿嫁了个又帅又有钱的老公!”为了老脸争得面红脖子粗,甚至不惜扯出一大票谎言。 “光宗耀祖”是拼孩子的基础,也是拼孩子的典范,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吧,这比拼爹更源远流长,却是另一个极端,不仅是对孩子负担的再增,也为拼比之风推波助澜。 “恨铁不成钢”是拼孩子的手段。可孩子也会想,为啥自己父母是黑炭而不是金刚石呢? 因于种种,到老都未如愿,就想寄希望于孩子,以盼一解憋压了几十年的怨气,只怕是恶性循环。许多言之凿凿和顺理成章的事,常常叫孩子无所适从,在潜移默化中左右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是毁了他们的“三观”。 拼爹,拼孩子,不如拼自己! 父与子,谁也不是谁的附庸。然而,当爹的始终比孩子多扛一种责任,就是最古朴的“养不教父之过”,爹对孩子承担终生责任,要做好榜样。跟人家逞嘴上能耐,本就不智,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孩子绝对没好处。 年轻人的劲道犹如滔滔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倚老卖老,借孩子的光来为自己挣面子,是不是一种狐假虎威?那么老了还跟人拼?当然也可以,拼的是作为长者的修养、德行,清誉名震一隅,受到地方的尊重,良好的口碑也能为下一代带来福利。 “拼自己”,超越时空、地域和人文,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双拼之风盛行的时代,尤其要拼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