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孝涌 人们知道海伦·凯勒是世界闻名的聋盲女作家,可谁料想,我们身边也有闻名全国的盲人作家? 一天读报,我发现这样一篇报道:“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一扇门,却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海曙区盲人作家陈效平用这一句话浓缩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因为失明,他意外地实现了儿时的作家梦想……” 我看了这篇文章惊奇了,一个有肢体残疾的盲人,居然成了作家,还四十多次获奖。 陈效平,陈效平,陈效平……我想起曾有一个学生名字就叫陈效平,与报道中所说的42岁,年龄相符,而且他因小时患小儿麻痹症而腿脚不便,唯一区别的是他当时眼睛并未失明,但报道说是10年前才失明的。他一定是我1986年的学生。 28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1986年9月,我担任初中104班班主任,我从学生档案知道,班中有个学生陈效平因小时患小儿麻痹症,走路不方便。 我曾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每周第一天和学生一起做值日。一次周一,我又参加做值日,发现陈效平虽然腿脚不利落,却在卖力地搬动着一张张桌椅。我心中不安,责怪自己工作粗心,在生活委员排值日表时没有关照他,怎么能让他做值日?于是我上前对他说:“对不起,怪我没有关照生活委员,你今后不必做值日了。”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为老师的关心而感动,但他马上倔强地说:“许老师,谢谢您关心我,但我不需要照顾,我要像一般人那样生活。”说完他又继续做值日去了。我望着他沉重的双腿,心中十分激动,于是我从此只悄悄地关心着他,莫使他身心受到伤害,还悄悄地做好学生的工作,听到有同学对他出言不逊,我就悄悄把他们叫到角落,要他们学习陈效平的顽强精神,再不要在口头上用言语去伤害他。陈效平就这样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在这个班中,但却比别人顽强,更加好学上进。后来我因工作调动,只做了两年班主任就转岗了,很遗憾,没上他家“家访”。 为了验证,我就到网上搜索有关陈效平的信息。我看了宁波网图片频道“陈效平在写作中”的一张照片,陈效平熟悉的身影展现在眼前,还是那个头发的式样,端坐在一张写字台前,眼睛朝着前面的电脑,双手在键盘上击打,果然是我的学生。我急于想见到陈效平,报纸上说他住在段塘街道新典社区,我就向新典社区主任打听,知道了他的住址和手机号码。我激动地拨了号码,电波送到那头,师生开始了久违的通话,讲了一刻钟,感到手机通话讲不爽快,我对他说,还是我到你家来吧! 黄昏,我吃过早夜饭,乘车到客运中心那边。夜幕渐渐垂下,在这陌生的地方,我难辨东南西北,幸而一个放学回家的学生陪我到陈效平家的楼下,我按了防盗门的按钮,进了楼道,只见当年熟悉又亲切的身影就站在门前。 “陈效平!”“许老师!”这28年前的称呼如今又连接上了!陈效平把我引进门,让我坐在客厅长桌边的一把椅子上,拿出一个茶杯,熟练地放入茶叶,轻松地倒入大半杯开水,用双手捧给我。这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我打量四周,只有他一个人在家,可是室内窗明几净,东西安放整齐有序。我奇怪地问他这是怎么做到的?他笑着告诉我:“10年前,我因一次突发事故导致双目失明,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多少次,我都想轻生,但文学重新唤起了我人生的希望。有一次,电台正在播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我灵光一闪———‘没有视力还有听力,我可以用耳朵继续阅读!’” “许老师,我虽双眼失明,但使我更加专心致志,其他的感觉器官反而更加灵敏。刚才你朝我家走来,我很远就听到你的脚步声,当你来到我的面前,虽然我看不出你的面容,但我却能感觉到一团影子,我熟悉家中什物的位置,既能信手拈来,又能熟练使用,生活已能自理。”我望着他平静的话语,知道一个几乎失明的人要做到这些是多么不容易,这需要多强的毅力? 我又向他提出疑问:“你是怎样阅读和写作的?”他就陪着我进入书房,就像照片中那样,端坐在写字台前的椅子上,指了指前面说:“我幸而找到这款专供盲人使用的‘晨光’读屏软件。通过这款软件,我学会了电脑操作,在日复一日的听书中,逐渐萌发了创作冲动。” 接着,陈效平开始熟练地操作电脑,每次他按动键盘,音效就相应发出一个又一个的乐音。想他当年第一次写书,历时三个月,居然创作了一部8万多字的小说。 陈效平自豪地告诉我,他在2013年11月凭借作品《挖出来的风波》及其在民间文学创作中的综合成就,喜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之新故事创作奖,全国获此殊荣的仅有5位民间文学作家。12月中旬,他到长春参加了颁奖典礼。 我为眼前的学生感到骄傲!如果人生是一艘船,自信便是那鼓起的风帆。陈效平奋斗的历程,充分印证了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