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儿 晚饭后,收拾好厨房,泡了杯茶,来到阳台。刚打开窗户,一阵歌声便随风送入我的耳中:“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是男声,听起来唱歌的人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歌声舒缓自在,音色醇厚圆润。我不由得下意识地往窗外探出脑袋,似乎想找到那位歌者,想知道这歌声到底从何而来,出自哪位平日里常常和我擦肩而过的男人?没有线索。唯一知道的,那歌声是从西南那幢居民楼传过来的———也仅仅是猜测。小区里那么多楼房,那么多楼房与楼房之间的空间,常常会有很多出处不明的回响。有时候听见一位补棕绷师傅的声音从西侧传来,一会儿却发现他骑着自行车从东边过来———这声音玄妙得实在有点神乎其神。 这个时间,这男人应该是在洗澡吧?很多人喜欢在洗澡的时候轻松地歌唱。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写的《历史绪论》一书中就曾经说过:“当享受热水浴时,吸进的热气加热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常常因喜悦而歌唱。”真有意思! 是啊,多久没有听到这样的歌声了?纯粹是自由自在地歌唱,没有伴奏,没有喧哗的听众,就那么随心所欲地快乐歌唱。不知道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样的歌唱?想来想去,还真想不起来了,真的应该很久远了。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每天晚自习前,由文娱委员带着大家学唱当时的流行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南屏晚钟》、《故乡的云》……记忆中的那些歌声真好听。“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费翔磁性的嗓音被所有同学迷恋,他成了一代人永远的偶像。下课的时候,傍晚散步的时候,清早起来洗漱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轻轻地哼着这些歌。性格外向的还会开心地高声唱着,一路歌声,一路笑声。那歌声,是意气风发的美丽叙写,是单纯少年的轻盈芬芳。哪怕日子再辛苦,可有歌声的日子,始终那么轻松美妙。每一次晚饭后,文娱委员与一些特别喜欢歌唱的同学会迅速返回教室,将晚上准备教唱的歌谱歌词大段大段地抄在黑板上,抄得满满当当的。同学们吃了饭洗完饭盒回来,一坐下就可以开始唱。会唱的领头,爱唱的学唱,不太能唱的和羞涩的就在那儿悄悄哼哼———但都在投入地唱着。我记得后来还有了一台录音机,整个教室的歌声因为有了伴奏的音乐,更加悠扬,更打动人心。 现在的歌声在哪里?在乐声喧嚣的包厢,在色彩绚丽的舞台,有精致的伴奏或强大的后期制作作为支撑。那声音,迷茫飘忽,亦真亦幻,只是少了些烟火味的本真。 最喜欢的歌声似乎在影片《音乐之声》中,歌声随口而起,旋律舒展自如,且歌且舞,美丽纯粹,可爱至极。当中的音乐、歌声与画面有绝佳的契合度。七个孩子天籁般的童声沁人心脾,用音乐所洋溢的情感充沛而真挚,美景美声美乐编织着一场如此梦幻的至美之境。 有位我熟悉的小男生,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他从小腼腆,明明在浴室里、走廊里、旷野里能够嘹亮地歌唱,音色清亮,节奏与音准都让人赞叹,但他从来不肯在舞台中展露自己这方面的才华,再多的鼓励也没用。转念一想,明白了,只要他自己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喜欢洗澡的时候引吭高歌也好,喜欢跑到野外独自边歌边舞也好,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也许唱歌并不仅仅只有表演这种形式,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唱一句,唱一段,其实是蛮幸福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