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良的心

  北燕

  

  《老王》是已故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这篇散文作为课文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九课。这篇散文文字浅显,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闪动着人性人道光芒,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文革”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我被杨绛善良的心所感动,被她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感动,被她身处逆境但仍然关爱比她更不幸的人所感动,更为生活困顿,朝不保夕,但却知恩图报的老王所感动。文章最后一段话震撼了我:“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教参对最后一句话的解释是: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也许是因为面对的是初二学生,所以教参没有把这句话中的人性成分深入挖掘,其实这句话的含义远远比教参的解释要深得多。

  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距离老王去世已经多年,而杨绛却一直没有忘记老王,还一直对老王心存愧怍,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身上已经不是能用善良一词概括了,她把老王看成和她地位同等的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杨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混乱年代。她在追忆混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不是控诉,而是对人性中善的信任。或者说,因为自己的善良,她更容易忽略苦难,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芒。课文《老王》的公开课我听过几次,老师们在教学环节里都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说说你的看法。学生都表示要多帮助弱势群体,老师也肯定这一说法。但是我个人认为,现在在物质上帮助弱势群体很容易,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平等对待他们?因此,仅仅把杨绛的这篇散文解读为送老大爷过马路之类的善良是错误的,对于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首先要意识到他们和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有时精神上的关爱比物质更重要。这让我想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乞丐》。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因为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施舍者为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而感到羞愧,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而是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他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乞丐意识到施舍者把他当成了平等的人,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