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因微信作业让“减负”初衷跑偏

  毛旭松

  作为社交工具的微信如今也被一些学校的老师用作提交“作业”的平台,让学生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卡”交作业。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3点半以后,文女士的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因为在女儿的班级作业群里,当老师布置完作业之后,家长们就开始陆续让孩子交语音或视频作业了。

  10月17日《新京报》

  

  给小学生留微信作业,看似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紧盯微信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单说布置微信作业就有悖于“给小学生减负”的相关规定。

  按照教育部2013年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要求,“小学阶段不能留书面作业”。显然,以微信语音作业替代书面作业是钻规定的空子,本质上增添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何况以微信作为布置作业的载体,也只是一个形式大于意义的做法。

  微信作业占用了家长大量的业余时间,要时刻留意微信群信息,干扰了日常工作和生活;老师检查微信作业是庞大的工作量,精力有限难以顾及每位学生的情况;小学生因微信作业增添了课业压力,且师生互动不必等到放学之后,微信语音作业也不算最佳的互动形式。

  应当说,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不是不可以借用到教学中来,但要特别注意使用的对象和方式方法。依笔者看来,微信应当作为家长和老师交流沟通的联系媒介,而不应当成为小学生打卡写作业的平台。毕竟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动手作业的形式更适合学生,学习效果也更好。同时,让孩子们尽量远离电脑、手机,也是家长所期待的。

  减负减负,喊了多少年都是“狼来了”的故事。禁止校内补课,火了校外辅导班,取消书面作业,冒出了微信作业,正是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使得“减负”始终难以顺利推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课业负担逐渐由一个学生转移到一个家庭身上。取消微信作业,让孩子轻松些,也让家长的手机安静些,难道家长和孩子的交流,非得全部围绕学习展开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