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街谈巷议

    别让“假二维码” 成为赶不走的陷阱

    南京某高校学生小江准备骑共享单车外出办事。小江扫描了共享单车后座上的二维码。很快,手机跳出了支付页面,小江没有多想就按照提示支付了99元押金。支付押金之后,车锁却并未开启。经警方查看,他扫描的二维码并非单车二维码,而是骗子张贴在共享单车上的。警方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3月21日《金陵晚报》

    不仅是学生小江落入了“假二维码”陷阱,在南京街头,已经有很多市民中招了。警方的善意提醒是一种积极作为。问题是,如果只是提醒市民注意防范,也难以解决问题。毕竟此类骗局太多,单凭市民的肉眼凡胎也是难以识别的。

    最近这段时间,“假二维码”越来越严重,不仅在共享单车上存在,就是交警张贴的罚款单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假二维码”。对有关部门来说,不能只是提醒市民多加注意,更需要做的事情是,将这些“假二维码”驱离城市。

    笔者以为,最需解决的是,有关部门该设法让不法人员“竹篮打水一场空”。虽然“假二维码”不好辨别,但是有一点一定是不能绕开的。那就是,市民在扫描“假二维码”之后,需要支付电子财富,而支付电子财富,就必须有接收方。也就是说,所有的“假二维码”背后,都有一个“真钱包”,这个“钱包”可能是微信的红包,可能是银行的卡号,也可能是支付宝的账户。

    找到这些“假二维码”背后的“钱包”,不是多么难的事情,因为无论是微信的红包,还是支付宝的账号,或是银行的卡号,都必须是实名办理的。对于警方来说,不能因为市民被骗的只是几十元而轻视。

    而找到了“假二维码”捆绑的“真钱包”,实际上也就锁定了不法人员,也就能让他们尝尝自己酿的苦酒了。

    当然,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还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像共享单车一样,管理人员如果能经常检查一下自己公司的车辆,这些不法人员就难以有机可乘了。

    郝冬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