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白水 李衙前是过去镇海鼓楼西面的一条路名。这个路名,在文革初被改为解放西路,在文革结束后不久的1981年又改成了鼓楼西路。这三个路名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一点时代特色。 我从小家住李衙前,一直觉得这个路名有点特别,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直到去年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恍然大悟。明朝立国之初的洪武年间,为防倭寇侵扰,在沿海建立了七十二个军事机构——卫,当时的定海县县城即现在的镇海城关就是其中的一个卫城。定海卫的最高军事长官称为指挥使,属正三品,职位极高,且可世袭。直到明末这250多年中,担任过定海卫指挥使的共有七十二将,其中,十八将是当年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属正二品。这十八位指挥使在定海县城内建有府第,世传“十八衙门”。“十八衙门”内安顿家眷,留驻幕僚亲兵,融军事指挥署于一体,统称为“指挥衙门”。这些豪门大宅的衙门,后来就演化成巷名、路名或桥名,如陈衙弄、童李衙弄、武衙桥,等等。其中有个叫李清的指挥使,其衙署前的那条路先演化为李衙前巷,后又发展成李衙前路,即李衙前面的路,简称为李衙前。 李衙前是条古老的路,对以前的路面,我听到过“老镇海”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是黄沙路,另一种说是砖泥路。我想不管是哪一种,这两种路的质量都是很差的,不是晴天一身灰,就是雨天一身泥。后来,对这条路经过了两次重大改造。 第一次改造是在1962年。据史料记载,当时是拆镇海城墙的石块,来铺拼李衙前的路面,我把这条由石块拼起来的路称之为“石拼路”。这条石拼路修筑得很简陋,所用的石块大小不均称,形状不规则,拼起来的路面就很粗糙,虽然解决了晴天是灰雨天是泥的不足,却留下了路面高低不平的缺陷。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条石拼路倒蛮有古城风貌。 第二次改造是在1981年。当时我们看着它由石拼路改造成混疑土路,其最大的成果就是路面变得宽广平坦,完全消除了石拼路高低不平的缺陷。不过当时混疑土路的质量还不是很好,以后在九十年代中期经过改良维修,才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高质量路面。 我家住在李衙前的时间是伴随石拼路始终的,对这条颇有古老小镇特色的石拼路,记忆犹新。在整条高低不平的石拼路中间,专门拼有两条平行的、每条约半米宽、用光滑平整的石板铺接成的显得十分平坦的“路中路”,以方便路人行走。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骑在“路中路”上面,减少了不少颠簸。可惜的是,这两条颇有人情味的“路中路”的间距,恰恰大于当时主要运输工具之一的手拉车两轮的间距。每天看到环卫工人,在高低不平的石拼路上,艰难地拉着装满粪便或垃圾的手拉车时,我总有一种揪心的不舒服的感觉。 在石拼路的两旁,沿着大宅高墙的边上,路下开有宽畅的下水道,上面覆盖着不是很光滑的石板。我们小孩子的“铁环”(一种玩具)滚动在这空心石板上所发出的碰击声,悦耳动听。由此,我们经常在下午放学时,约上两三个同学,大家一齐滚动着“铁环”行进在这种路段上,倾听其声,乐此不疲。现在的小朋友已玩不上这种有趣的游戏、听不到这种优美的“乐曲”了,这是因为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 东西走向的李衙前,其两头连接着镇海古城的两个重要地方,东头是鼓楼,西头是总浦桥。如今已成区域地名的总浦桥,值得一提的便是总浦和它的那座桥。 总浦,原称“总铺”,系古代邮驿总站。镇海建县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开平三年(909),当时称为定海县。这个设置在县城里的总铺,就是定海县的邮驿总站,犹如现在县一级的邮政总局,或快递总公司。明朝时,称这个总铺为“县前总铺”,清光绪《镇海县志》定位这个地方为“县西五十步”。 镇海这个地方,自古东、南、北三面环水,邮件大都是向西来往的,分别沿南面的沿江驿道和北边的沿海驿道,互通于宁波、杭州等地,乃至京城、全国。而县前总铺的边上,恰巧有条来自武衙桥经过仓河头的城内濠河,阻隔了总铺西去东来的驿道。于是在宋朝的时候,在那里建造了一座石桥。据宋宝庆《四明志》和后来的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此桥原名为善庆桥,后因善庆桥紧贴总铺,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总铺桥。习惯成自然,以后就这样称呼下来,其原名反而遭到冷落。 这座始建于宋朝的总铺桥,曾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作过一次重修,重修后的新桥依然为石桥。最近我看到一份资料中说,在民国初,总铺桥改建成长5米、宽4米单孔混疑土结构桥。而在我的记忆中,总铺桥一直是用粗壮条石铺成的平形石桥,没有混疑土结构桥的印象。到了1987年,因扩建南北方向的胜利路而将总铺桥改建为涵洞,近千年的总铺桥至此名存实亡,涵洞一直延用到现在。 李衙前路不长,全程不到300米,而路两侧建有多幢高墙耸立的老房子。其中,建于清末民初的陈家大屋和林家大屋,坐北朝南,高墙矗立,建筑精细,风格典雅,可谓江南传统民居的典型和精品。这些老房子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镇海城区改造中拆除了,现在只留存在人数逐年减少的“老镇海”的记忆之中。 记得靠近总浦桥的陈家大屋的西侧有三间门面蛮宽的平屋,那就是我们李衙前所属的镇海城关第三街道居民会办公室。1978年6月,我招工进浙江炼油厂(即现在的中国石化镇海分公司前身)工作,去街道办理户口移出手续时,曾与主任和文书戏言,四十一年后我退休了再来此办理户口转入手续。此言当时引得大家一齐哄笑。如今眼睛一眨,当年那句不经意的戏言,却来到了眼前,虽然早已时过景迁,却是回味无穷。这个第三街道组建于1970年,1981年12月,因街道办事处在总浦桥畔而改名为总浦桥街道;2001年5月,演变为总浦桥社区,迁办公地址到胜利路215号。 目前,李衙前唯一还在的古代建筑是建于清光绪初的朱仁房大屋。坐南朝北的朱仁房大屋,位于我家李衙前12号路对面的11号。大屋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2平方米,是前后两进、左右厢房、边楼互为相连的两层五间两弄的木结构建筑。楼、厅、廊轩的拱木、雀替以及门窗、枢伏、木雕造型玲珑别致,漏窗、砖雕镂刻尤为精细。在大屋东南侧,沿古濠河北岸建有凉棚埠头,驳砌条石护岸,富有江南水乡民居风格。大屋在镇海城区民居古建筑中甚为少见,1994年被辑录到《中国传统民间建筑》中,200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朱仁房大屋,已成为人们识别和回忆李衙前的唯一标志性景物。每当我路过它的门前,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一下它斜对面,我曾经居住过的、现在已成为大教场路口的那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