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1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饼筒里的温情

    □沈东海

    食饼筒,对于非吃货而言,许多人不知道。它又叫饺饼筒,是天台有名的小吃。母亲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会这门手艺。

    上周末,外甥突然心血来潮,我妈就做了一点给他吃。做法其实很简单,难的是做那层皮。食饼筒的皮是用小麦粉做的,倒适量的冷水,加一点点食用油(起到不粘锅的作用),用筷子不停搅动,打成浓稠细腻的面糊。所做的糊,用手可抓起,又不掉粉浆,不然调得浓了,做出来的皮太厚实,不好吃;调得薄了,湿嗒嗒的,做出来的也不成样子。这样的粉糊,还要再静置一会(醒面),便可做皮了。这时调成小火的电热平底锅,已经微微发烫,母亲用一只手揪出一小团面糊,下到锅里。所下的糊起先被按在锅的一角,在老妈的手底很听话地打着滚儿,沿着锅沿四周被拖着走。边拖,锅里已结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粉皮,等一圈粉结住,再往中间空的地方一拉一拖一抹,一张皮就算做好了。等粉皮四周烙得微微翘起,中间呈半熟的淡灰黄色,就可以起皮了。刚起来的皮还冒着热气,最厚的地方才一两毫米,软绵绵的,被扔到一个团箕里,晾着。在天台,若在这样的皮上直接再加上各种作料和蔬菜,然后烙熟,就成了一张“糊拉粏”。“糊拉粏”是天台方言,“粏”其实是拖的意思,“糊拉拖”,一个很形象的做这种美食手法的词。这小吃,跟现代人吃的披萨很像,只是薄了很多,样子没这么洋气。

    我正看得起劲,姐姐却说:“你去炒馅料吧。”扫兴至极。来到厨房,外甥正忙着烧火,姐夫在水缸上盖着木板的台子上切着,老姐双手插兜瞎指挥着,像个领导一般;老婆是个看客,东瞧瞧细看看,第一次见做这个,好奇得很。我不免在心里感叹:时代真的变了。感叹归感叹,但活还是要干的,谁叫现在的女人穿得这么精致——完全不像干活的。

    柴灶铁锅,本大厨只能撸起袖子,老老实实地干。冬笋切丝,入开水烫熟;猪精肉烫熟,切丝。两者入油锅爆炒,逼出鲜香气。老豆腐切成指状,入油锅炸香。绿豆芽爆炒装盘。土豆切成条状,冷水洗净,爆熟。香干切成细丝,与芹菜同炒装盘。到了做细面,这可把我难住了,我总不能放碗面汤吧?这以后怎么包啊!这时老姐开始出馊主意,说油倒多一点,直接像炒面这样炒吧!可这面是干硬的,下油锅还不成了爆米花!我没听她。这时还只得请老妈出场。锅里倒入适量的开水,加入适量的盐、味精和食用油,烧开,直接下面烫熟。烫得好的细面,咸淡正好,汤水不多不少,香!把煮好的馅料端出去,倒掉碗底渗出的汁水,免得以后包时粉皮打湿破掉。

    这时,老妈快把粉皮烙完了。姐夫见此,便开始包了。包食饼筒相对而言就简单多了。湿的那面朝上,把各种馅料铺成长条状,裹起来就算完事了。做好的食饼筒,从外观上看,就像一个超大号的春卷,只是皮有点厚,包的馅料有所区别。这时把包好的食饼筒往平底锅一放,将开口的那边烙硬,卷边就不容易裂开了。这时要吃的,将它四周烙一遍,差不多就可以吃了。若是要更好吃,那还得下锅里煎一下。往锅里入少许食用油,把二掌长的食饼筒对半切开,入油锅里煎炸,等炸得两面焦黄,就可以出锅了。这时装盘的食饼筒色香味俱全,是非常上照的。但若要更好吃,还可以撒上一点椒盐,涂一点老干妈(辣酱),就更完美了。吃过我炸的食饼筒,都说比原味的好吃,酥香、滋味悠长。这时我打趣地问外甥:“好吃吗?”“好吃!”“和外面卖的比起来怎么样?”“好吃一百倍了!”嘿,这话说得一点不假,虽然有一点夸张。但一家人围在一起做小吃,这种儿时才有的趣味,确实很久没品尝了。用我老婆的话说,就是感觉心里暖暖的。这也是自家做小吃最大的妙处吧!

    今天,还在睡梦中的我被老婆吵醒,问我:“食饼筒还有吗?”我说:“你都吃了一礼拜了,还没吃够啊?”她说:“没呢。”我只能起了个早,买了各种配料,下午一个人开始忙活,令我没想到的是做面皮却失败了。等我妈这个大师傅回来,看她拿出一盆水,揪面的时候手先浸一下水。我才回味过来,粉为什么粘我手上了。看来做任何事,百看不如亲身经历一回。

    有人也许会问:“你一个大男人,学这些干嘛?”说实话,我一时答不上来。我只是想在闲暇的周末,与亲友一同做一点美食,让我们的后辈品尝下过去的那种滋味。尊长虽会远去,但温情还需常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