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宁波老年 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0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很少与周围的老年人交流,他们很少得到外界的帮助……慈溪一项调查显示——

老漂族:异乡的生活很孤独

市政协委员建议全面开展关爱行动

    子女在城市里打拼,父母来到城市当“后勤部长”,近年来,为了照顾儿女孙辈,和子女一起来到城市的随迁老人越来越多,乃至有了一个专有名词“老漂族”。年过半百远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亲朋圈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承担起拉扯孙辈的重责。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能否适应背井离乡的生活?来自慈溪市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的“老漂族”在新的环境中没有朋友,生活和语言习惯上也存在着各种差异,虽然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但另一面却同样承受着他人难以想象的寂寞与孤独,很难与新的环境融为一体。为此,在今年的宁波市“两会”上,宁波市政协委员、慈溪市教研室副主任、教科所副所长胡振燕女士提出了全面开展“老漂族”关爱行动的建议。

    调查:一组数据告诉您,“老漂”生活大不易

    这份调查是慈溪市的几个高中生在老师指导下于2017年开展的,当时选择了城区边缘一个二三产业繁荣,居民多从事企业、个体经营、公务员职业的社区,该社区内有部分慈溪市的人才公寓,外来人口较聚集,选择此处作为调查地点具有代表性。

    调查采用统一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以自愿原则随机抽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其中男性63人,女性123人,年龄分布在56岁—65岁之间居多,除少数丧偶者之外,大部分都是两地分居的老人。调查的一些数据让人心惊和心痛。

    60.3%

    在调查中,对于生活满意度这一项,虽然没有城市随迁老人填写“很不满意”,但有12.3%的人回答“不太满意”,更有多达60.3%的人对目前的生活感觉一般,只有27.4%的老人觉得生活是有滋有味、家庭美满和谐。

    94.6%

    对于是否能够适应慈溪生活?觉得一般的有81.7%,不适应的则占到12.9%,因此,有多达94.6%的被调查者很难融入新城市的生活。

    10.5%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异地老年人反映最多的是,由于慈溪老年人说普通话的不多,方言说太快听不懂,再者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有限,导致双方语言沟通不畅,总是觉得日子难熬,每天只有在儿女下班后才能听听熟悉的家乡味道。其中,能听懂慈溪方言的只有10.5%,49%的被调查者完全听不懂当地方言。

    78.7%

    调查对象在平时与周围老年人的来往情况来看,有78.7%的人很少或未与周围的老年人进行交流,这大概是造成“老漂族”生活孤独寂寞的首要原因,在陌生的城市生活,没有自己认识的朋友,不能和他人做很好的沟通,这使他们深陷交流泥潭。

    67%

    与此同时,这些城市随迁老人与子女交流同样不畅,调查数据显示,只有8.4%的人经常与子女交流情况,另有24.6%的人很少与子女交流,而多达67%的受访者则完全没有与子女的交流。

    61.2%

    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生活,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难免的,当这些老人在平时生活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们是否可以顺利寻求到别人援手呢?调查显示,有61.2%的老人选择自己独自去承担。

    73.2%

    在遭遇社区居民歧视的经历中,选项“偶尔”和“经常”之和,竟达到73.2%,这也是这些“老漂族”感到难以融入当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没有认同感,有46.4%的人在生活中感到压抑,对慈溪生活感到陌生的有57.4%,自己经常疏远别人的有70.2%,而经常感觉自己生活处境变得艰苦的有57.3%。

    29%

    调查中,29%的老人没有任何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仅有12.6%的老人可以在慈溪领取养老金,且因为各地养老金政策水平不一致,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很多老人表示慈溪生活成本高,养老金常常有入不敷出之虞。

    79%

    看病贵更成为“老漂”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有79%的老人表示有病就忍着,实在难以忍受时,才会提出让儿女送自己回老家看病。在“老漂族”中,一年内未参加免费健康体检的占到了72.4%。

    建议:多管齐下帮“老漂族”他乡作故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老人离家迁居完全是为子女考虑,如果子女愿意,更愿意带着孙辈回老家生活。更有甚者,把照顾孙辈视作‘有期徒刑’,一旦刑满就想回老家。”胡振燕说。针对“老漂族”面临的困境,今年的宁波市两会上,胡振燕提出了关爱“老漂族”的建议。

    “‘老漂族’已成困扰城市家庭的新问题,我市的‘老漂族’究竟有多少?发展的趋势会如何?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可以促发的动能何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关注和研究,建议负责养老、老龄等工作的有关部门把‘老漂族’问题纳入研究和关注的视野,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和应对预案。”胡振燕说。

    与此同时,她提出应该依托社区,整合资源,搭好关爱“老漂族”的平台。“社区是‘老漂族’生活的最终落脚点,目前我市已有不少社区和社会组织先行开展了‘老漂族’关爱行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胡振燕说,“但更多的社区由于本身事务的繁杂和人力等多种资源的不足,尚未关注‘老漂族’。我建议把‘老漂族’纳入社区管理范畴,通过社区,聚合离退休党员骨干,嫁接更多社会资源,建立流动老人交流平台,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寻找同质人群,构建老乡互助圈等,帮助‘老漂族’重建朋友圈、适应新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的热情。”

    除了社会保障和帮助,胡振燕建议子女也需多了解老年心理学,多和父母交流,避免父母产生“心理空巢”感。另一方面,老人自己也应该培育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情感出口。

    “大量‘老漂族’作为家庭保障来到宁波,‘老漂’早已不是个体行为,而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让‘老漂族’在宁波老有所安,不仅事关每个老漂人员的晚年幸福,更是补上当前养老服务体系的盲点、提升人才服务软环境、打造平安宁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举措。”胡振燕表示,多管齐下的社会合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让“老漂族”将“他乡作故乡”。

    记者 蒋继斌 通讯员 马功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